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子今注今译》阅读笔记(七)

(2020-12-24 12:11:36)
分类: 子集类读记

《墨子今注今译》

(谭家健 孙中原注译 商务印书馆20097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阅读笔记(七)

 

读记(续1

第二十一篇《节用中》。P127本篇将节用的原则具体化,提出了饮食之法、衣服之法、甲兵之法、舟车之法、节葬之法、宫室之法,强调“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提倡一切超过实用标准者,圣王都不去做。体现厉行节约,禁绝了生活改善与美化的需求,这也是墨家的局限之处。

文中还讲到“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可见当时影响所及。

——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晚

 

《节用下》篇缺。

第二十二篇《节葬下》。P131《节葬》共三篇,今仅存下篇。节葬是节用原则的引申。本文论述了厚葬有“五不利”,批驳了厚葬者的两种论调(厚葬为圣人之法、不可改变)。认为丧葬乃“便其习,义其俗”的产物,不在厚薄,也并非不可改变。

文中谈到“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根据上下文涵义,推断“三代圣王”是指尧舜禹,认为自三代圣王去世后,天下就失去了义。

还谈到厚葬久丧造成生者操丧至身体虚弱,“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P132这个说法与《仪礼》中所讲有异,《仪礼》还是强调在丧礼中要节哀,以保护孝子身体不至过度受损的。

其中有一句话“譬犹使人三(转身三周),而毋负己(背对自己)也”,此言可为成语使用。P133

文中还谈到三代圣王提倡的丧葬规矩是“衣衾三领(一种乔木,普通之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牛马乘之(行走)。”P134缄为捆扎之意,此处为以葛捆扎棺材;也有封、闭之意,就是我们在信封落款处所用之字。

其中讲到kǎi沐之国生长子则食,名曰“宜弟”;祖父死则将祖母背荒弃之,曰“鬼妻不可与居处”。楚之南炎人国,亲死刳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P134这些传说不知有无更早的记载。

——二年五月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日下午

 

第二十三篇《天志上》。P144天志即天的意志。尊天是墨家的十大主张之一。本文认为人世间最高的裁判者监督者是天,天志是衡量世上一切是非的标准。天的意志主要是兼相爱交相利,顺天之意必得赏,反天之意必得罚。一些学者认为“天志”是墨家推行其学说的工具。

文中谈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小为小道理,大为大道理,大道理就是知天的道理。俗话说:“晏日(清天白日)焉而得罪(犯罪)”,“无所避逃之。”“明(天之明察)必见之。”

认为“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我欲福禄而恶祸祟”,则天安排“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认为“无从下之政(正)上,必从上之政下。”P145所以如此是因为“天之为政(正)于天子”。

《墨子》中多将亲戚指父母,P146注)此是否可视为古汉语中的原义?

——二年六月一日上午

 

第二十四篇《天志中》。P151为上篇的进一步发挥,还提出了天意还包括非攻、睦邻、爱民、强力等等。

强调了“今夫天,兼天下而爱之,qiào遂万物(育成万物)以利之,若毫之末,非(莫非)天之所为,而民得而利之,则可谓否(厚)矣。然独无报夫天,而不知其为不仁不祥也,此吾所为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人们不知报答上天是不仁不祥,是只知小道理而不知大道理。P153

——二年六月二日下午

 

第二十五篇《天志下》。P161前半部分与上、中篇论述相同,后半部分着重论证何以说天之意在兼爱百姓,尤其反对侵略战争。还指出了凡不与其劳而获其实,非其有而取之者,都应受到处罚与谴责。

文中指出天下士君子“明于小不明于大”是“以其不明于天之意也。”认为“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矣。”还说“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于天之正天子也。”

注中“兼天下”注为包容天下;“力政”注为靠暴力维持统治。P164165注)

——二年六月四日下午

 

第二十六篇《明鬼下》。P171《明鬼》只存下篇。墨家认为鬼神确实存在,并具有赏善惩暴的职能。体现了墨家利用神鬼赏善惩暴的特征。

文中认为如今天下大乱,原因就是人们对于鬼神之有无不确定,说“今若使天下之人,偕信鬼神之能赏贤而惩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还举了周宣王、秦穆公、燕简公、宋文君、齐庄君皆曾白日见鬼,以证鬼神的存在。P172-173

并且这些事都记载在了《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

文中引《逸周书》《禽艾》篇中的话“得玑无小,灭宗无大。”P175意为“得福音不论其为善之微小,伐恶灭宗,不论它怎样强大。”这是针对鬼神赏善惩恶而言的。

文中还提到鬼神的种类:“古今之为鬼”,“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有意思!还讲道“天下之陈物(常言、俗语)曰:先生者先死。”

——二年六月五日上午,六日、七日下午

 

第二十七篇《非乐上》。P188“非乐”就是否定文化娱乐活动。墨家认为娱乐对于社会无益,不能解决饥寒、攻战、欺诈等现实问题;势必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影响各行各业的正常工作和劳动。墨家似乎认为人们只应该进行物质生产,不应有其它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其局限性之一。

墨家非乐,包括了对各种乐器的演奏,各种华美刻镂文章的铺张,各种美味的烹制,各种豪华住宅的建筑,并不仅限于音乐娱乐。

墨子肯定仁人,“仁人”在其著作中始终是代表正面形象的称呼。

文中谈到一种说法,说“昔者齐康公兴乐万(一种舞名),万人不可衣短褐(粗布短衣),不可食糠糟(粗粮)。曰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赢(丑陋)不足观也。是以食必梁肉,衣必文绣。”P189

《非乐》只有上篇。

——二年六月九日中午、十日下午

 

第二十八篇《非命上》。P196非命是墨家极其卓越的观点之一。这个“命”就是听天由命之命。墨家尊天、信鬼神,但不信命。这是其特点。

墨家提出以“本”“原”“用”“三表法”作为衡量事物存在的客观标准,这是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墨家否定国人认“命”的观念,认为“命”不见于先王之书,不合于古者圣王之事。认为“执有命者杂于民间者众”,“执有命者不仁。”认为“覆天下之义者(颠倒天下道义者)是立命者也。”P197

——二年六月十一日上午

 

第二十九篇《非命中》。P203本篇继续阐发和运用三表法驳斥有命论。以主要篇幅考之圣王之事和先王之书,证明只有“暴王”和“穷民”才执“有命”论,而圣王都是主张非命的。

——二年六月十二日下午

 

第三十篇《非命下》。P208除重复中篇内容外,针对命运决定一切,提出了“强力”(自强不息,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一切。体现了墨家倡导积极向上的自强不息精神。

——二年六月十三日下午

 

第三十一篇《非儒下》。P215《非儒》篇缺上、中篇,仅存下篇。本篇对儒家的学说及人格进行多方面的非难和指责。

前半部分分别批评了儒家久丧不葬,相信有命,提倡古言古服,循而不作,在战场上讲仁义,不主动建言等等。后半部分专门批评孔子。两次引用晏子之言,所举口实基本无中生有,显然缺乏根据。批评显失公允,近乎捏造攻击。

本篇公认为是墨家后学所作。墨子本人非儒而不非孔。

墨家批评儒家主张的“昏礼威仪,如承祭祀”,将妻子抬得过高,“颠覆上下,悖逆父母”,似有一定道理。由此也看出早期儒家与董仲舒“三纲五常”说的不同之处。

批判儒家提倡“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有违人臣、人子之道,是不忠、不孝之行。

本篇中有墨家假晏子之口批判儒家的言论如下:“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不可使导众。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P217意思是说儒家的人骄傲而又自以为是,不能教化下民;他们爱好音乐,使人贪图安逸,不可以让他们直接管理政治;坚持有命而懒于从事,不能让他们担任专门的职务;主张厚葬而悲哀不止,不能让他们养育人民;戴着高冠,却形容谦卑,不能让他们教导群众。孔子乔装打扮迷惑世人,奏乐唱歌击鼓跳舞招徕门徒,讲究繁琐的升降的礼节来显示礼仪,注重趋走旋转行礼动作来让人们观看。虽然博学却不能让他们来议论时世;殚精竭虑,却对人民没有补益。人们几辈子都不能穷尽他们的学问,到了年长时也难以奉行他们的礼节,积累多少财富都不够供给他们作乐之用。极力美化其邪门歪道,用来迷惑当世的君主;设置盛大的音乐,使愚笨的人们贪图安逸。他们的理论不能用来给世人看,他们的学说不能用来教导群众。这些批评虽然言辞过激,有的甚至言过其实,还有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但其中也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不可一概否定。

——二年六月十四日下午、十五日、十七日上午

 

第三十二篇《经上、经说上》。P227

《墨子》《经》和《经说》篇各分上下,合共4篇,被称为狭义《墨经》,其中《经说》上下分别解释《经》上下。《墨经》4篇再加《墨子》《大取》和《小取》篇合计6篇称为广义《墨经》。《墨经》又称《墨辩》《辩经》。

清孙诒让说:“今书《经》《说》四篇及《大取》《小取》两篇,盖即相里氏、邓陵子之伦所传诵而论说者也。”《墨经》主要述说古代科学和逻辑学的内容,学术价值极高,是墨家学者贡献给人类的宝贵知识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后人沈有鼎解释《墨经》逻辑学,方孝博等解释《墨经》自然科学,各有成绩。

《墨经》体例特殊,语法结构过简,文字浓缩凝炼,在长期传抄过程中多有讹错窜乱,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模范读本,其精言妙道学界仍多有不解和误解。

《经上》合计100个条目,分别用极精练的文字规定古代逻辑学和科学的概念。列举简单的古代科学命题。《经上说》简略解释《经上》。本书依条目的先后顺序,先列《经》文,次列《说》文,合并注释,分别翻译,仍各标以《经》和《经说》的字样,以保持原作的篇目结构。

[经1]主要论述“故”,即原因。分为“小故”与“大故”。小故为必要条件:“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为充分必要条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P228

——二年六月十八日中午

 

[经2]论述“体”与“兼”。体是部分,兼是整体,体是从兼中分出来的。P229

[经3]论“知”与“材”。知指人求得知识即认识的能力。材指人的认识器官,引申为才能、本能。

[经4]论“虑”,是指人求得知识的活动和状态。P230其《经说》以睨(斜视)为例说明思虑不一定能得到知识,如睨不一定能看清东西。

[经5]论“知”(感性认识)。人的感性认识是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

[经6]论“(知下心)”(《墨经》独创字,指理性知识。)认为理性知识是用人的认识能力分析整理事物,而能得到显著透彻的知识。P231

[经7]论“仁”,仁就是爱。

[经8]论“义”,义就是利。道义就是给人以利益。P232

[经9]论“礼”,礼是表示尊敬的。《经说》讲“贵者公,贱者台。”注释说“台”是战国时最低贱的一个等级。第一次听说。

[经10]论“行”,是为也。有意识的自觉行动叫“为”。P233

[经11]论“实,荣也。”实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

[经12]论“忠”。讲了两种表现:有利国家则强力劝君为之,不利国家则如婴儿落井,强力劝君避免。P234

[经13]论“孝”。孝就是做对父母有利的事情。

——二年六月十九日中午

 

[经14]论“信”“言”“意”“实”的关系。言合于意谓信,意合于实谓当。P235

[经15]论“佴”r。指安于次要、从属、落后地位的心理状态。《墨经》认为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在于“惭愧”。

[经16]论“狷”。狷为洁身自好。认为洁身自好有愧于兼爱。P236

[经17]论“廉”。把廉解释为对自己做错的事有所惭愧。

[经18]论“令”。令为善、美、好之意。令就是不做自己内心惭愧的事情。P237

[经19]论“任”。保护之意。引申为以保护弱者为己任的任侠精神。墨家遵奉“士损己而益所为也。”[经说]“为身之所恶(经受自身本不愿经受的痛苦),以成人之所急。”有这种任侠精神。

[经20]论“勇”。英勇精神。是意志之所以敢于做某件事情的原因。[经说]认为“以其敢于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于彼也害之。”以其敢于此事而称其英勇,不以其不敢做彼事而妨害其英勇。P238

[经21]论“力”。力是物体“奋”(运动变化)的原因。[经说]重,也可叫作力。

——二年六月二十日中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