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译注(下)》阅读笔记(二)
(2020-06-21 21:58:08)分类: 子集类读记 |
《〈荀子〉译注》
(熊公哲注译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下
阅读笔记(二)
1.
——P363
——P364
2.
——P366
3.
——P366
4.
——P366
5.
——P370
6.
——P386
7.
——P396
8.
——P417
9.
——P634
10.
——P428
11.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不以道为可而以非道为可)。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P456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
——P447
“虚一而静。”(知道三要德之一)
——P457
12.
故口可劫而使墨(默)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屈伸),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改变意志)。
心容(心灵之容状),其择(选择是非)也无禁(无能禁止),必自见(自见其理之可而后从之)。
——P460
13.
上明(明智)而下化(化顺)也。
——P475
夫民易(容易)一(齐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所以然),故明君临之以势(在位之势),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彰)之以论,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执恶用(辩说何用)矣哉!
——P488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P532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P539
天子即位,上卿、中卿、下卿各进一策:
上卿:“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
中卿:“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捷),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之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下卿:“敬戒无怠,庆(福)者在堂,弔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由来)。豫哉豫哉!万民望之。”
——P577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P588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P588
诗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P589
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
——P598
14.
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P565
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天然次序)也。
——P568
15.
荀子言,礼义即导欲之道也。
——P497注2020-1-28录
16.
故礼者养(供养)也。
——P392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P396注2020-3-25录
礼者,人道之极也。
——P403
礼者,以财物为用(聘问之用),以贵贱为文(文仪),以多少为异(差别),以隆杀(丰厚减降)为要。
——P405
(圣人所以成其)厚者,礼之积也;大(博大)者,礼之广也;高(高深)者,礼之隆也;明(明智)者,礼之尽也。
——P406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P407
礼也者,贵者敬焉(贵者致敬),老者孝焉,长者弟(悌)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P527、574
爰有大物(道),……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粹用之)而强,驳(杂用之)而伯(称霸),无一焉而亡。
——P552
礼者,车之輓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P577
“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蔑没)礼。”
——P569
礼以敬为本。
——P569注2020-3-27录
水行者表(标志)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
——P570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无)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礼本人心固有之理)
——P573
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
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归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P578
聘士(聘请隐逸之士)之礼,亲迎之礼,重始也。
——P583
礼者,人之所履(立足)也,失所履,必颠蹷陷溺。所失微(甚微),而其为乱(害)大者,礼也。
——P583
礼之正国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P584
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P639
17.
故人不能无乐(欢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发抒性情)之变尽是矣(尽在此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没有外形表现),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P431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总要)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P432
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枢要)乎人心矣。
——P437
18.
圣人,道之极也。
——P404注2020-3-25录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积善)而致(然)也。
——P519
19.
君子立志以穷(不以穷达易心)。
——P599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P407注2020-3-25录
君子隘(阨)穷而不失(道),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茵席,平生)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道)。
——P600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P602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
——P604
君子进则能益(增益)上之誉(声誉),而损(减少)下之忧。不能而居之(在位不能胜任),诬(欺诳)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则必如学。
——P606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P618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要道)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至极)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何)有不足矣哉!
——P639
故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P644
20.
墨子蔽于用(实用)而不知文(指礼义),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获得),慎子蔽于法(无知之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法)而不知知(智),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P453注2020-3-26录
21.
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不思而得)。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不勉而中)。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乐而不疲)。此治心之道也。
——P465
22.
故顺性情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P509
故顺情性则兄弟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P511
妻子具(娶妻生子)则孝衰(衰减)于亲(父母),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
——P522
23.
多言则文(文雅)而类(系统条理),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直接简约),论而法(合乎礼法),若佚(秩序)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诞),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行之过),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言辞便捷而无礼法),杂然旁魄(才能博杂)而无用,析速粹孰(析辞敏捷精熟)而不急(非人所急需),不恤(顾)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P523
24.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磨,相习同化)使然也。
——P525-526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益)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P612
25.
五十不成丧(始衰,不备哭踊之节),七十惟衰存(仅衰麻在身)。
——P571
26.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勿现于颜面),使之而勿貌(假以辞色),导之以道而勿强(强制)。
——P573
27.
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三命人虽七十,不敢先。
——P579
28.
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P580
29.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去)而无疾(嫉恨),有怨而无怒。
——P581
下臣事君以货(财货),中臣事君以身(死),上臣事君以人(荐贤)。
——P586
30.
君于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于士,一问一临;诸侯非问疾弔丧,不之臣之家。
——P581
31.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P587
32.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jù 穷)者有所窜(措)其手。
——P594
33.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封)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P596
34.
仁义礼善之于人,譬之若财货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故大者不能(为),小者不(愿)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P613
35.
语曰:“流言止于知者。”
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
——P614
36.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笃爱卑幼),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P634
37.
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何足谓为)于孝?臣从君奚臣贞(忠)?审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也。
——P636
38.
天下有中(中正之道),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践行)其意。上不循(苟顺)于乱世之君,下不俗(曲习)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有仁在则贫穷不为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礼恭而意俭,大齐信(齐庄笃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推引而上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
轻身而重货,恬祸(恬然对待祸患)而广解苟免(漫自宽解冀幸苟免),不恤(顾)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P524
39.
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
——P451
传曰:“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勉力以赴),其福必长。”
——P451
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非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兼治)物物。
——P462
“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者,尽伦(尽通乎物理者也)也。王也者,尽制(尽备乎礼制者也)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P470
计(计数)者取所多,谋(谋划)者从所可。
——P500
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能遍行天下者也。
——P519
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P526
夫盗窃不可以为富也,……夫贼害不可以为寿也,……夫犯上之禁不可以为安也。
——P529
传曰:“一人有庆(福),兆民赖之。”
——P529
水至平,端(正)不倾,心术如此象圣人。
——P539
外不避仇,内不阿亲,贤者予(与)。
——P541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P603
无用吾之所短,遇(当)人之所长。
——P615
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
——P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