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阅读笔记(二)

分类: 儒学十三经笔记 |
《礼记译注》(上下册)
(杨天宇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二)
1.

《曲礼》曰:“毋不敬(认真)。”
——曲礼上P1
“长老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曲礼上P5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常规),所习(学习)必有业(正业),恒(平时)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之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另设坐席)。”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占据室中西南角的位置),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听于无声(虽听不见也能揣知父母该呼唤自己了),视于无形(指使自己),……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曲礼上P6
“并坐不横肱。”
——曲礼上P10
“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父亲及先生召唤不能只答应不动)
“(向客人)让食不唾。”
——曲礼上P12
“叔嫂不通问(问候)。”
“娶妻不娶同姓。”
——曲礼上P14
(父母有病)笑不至蚓(shěn 齿根),怒不至詈。
齐(斋戒)者不乐(听音乐)不吊(吊唁)。
不胜丧(经受不起丧事的悲痛损坏了身体),乃比于不慈、不孝。
见人弗能馆(无力安排客人住宿),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将现有东西给人)不问其所欲。
临丧不笑。……邻有丧,舂不相(唱歌助舂)。里有殡,不巷歌。……送丧不由径(捷径),送葬不避途潦(泥水)。
礼不下(所设置)庶人,刑不上大夫。
——曲礼上P21、25-27
入境而问禁(禁忌),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曲礼上P30
外事以刚日(单数日),内事以柔日(双数日)。
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重复)。
——曲礼上P31
国中(都城内)以策彗恤(以扫帚搔摩马身)勿驱,尘不出轨。
——曲礼上P33
侍于君子,不顾望(环望四周看有无超过自己的人)而对(回答),非礼也。
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杀牲),马不食谷,驰道不除(修治),祭事不县(悬挂钟罄),大夫不食梁(稻米饭),士饮酒不乐(奏乐)。
大夫私行出疆,必请(请示于君),反必有献(馈献)。
——曲礼下P37、41
事亲(父母)有隐(隐瞒过失)而无犯(犯颜直谏)。
事君有犯而无隐。
事师无犯无隐。
——檀弓上P54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相称呼),死谥,周道也。
——檀弓上P79
未仕者不敢税(拿家里的财物送人)人,如税人则以父兄之命。
——檀弓上P97
五十无车者,不越疆而吊人。
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
——檀弓下100
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用箭射中人后即将弓箭收入弓袋、掩死者之目、不穷追败亡之敌、不以多杀为功等)焉。”
——檀弓上P124
二名不偏讳(双字名,对这两个字可以不同时避讳)。
——檀弓上P128
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
——曾子问P230
贱不诔(诔词)贵,幼不诔长,礼也。
——曾子问P238
男不言内(家务事),女不言外(公务事)。
内(家务事)言不出(男人听),外言不入。
——内则P335
凡男拜,尚左手(左手放在右手上)。
——内则P359
女子十年(十岁之后)不出(门)。……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如父母之丧)二十三年而嫁。聘(接受男家聘礼)则为妻,奔(不待聘)则为妾。
凡女拜,尚右手。
——内则P360
凡祭(祭祀读祝祷词)不讳,庙中不讳,教学临文(教学中遇到的文字)不讳。
——玉藻P378
凡于尊者有献(进献礼物),而弗敢以闻(直说)。……亲在,行礼于人称父。人或赐之,则称父(以父亲的名义)拜之。
——玉藻P383
别子为祖(别子分出去另立新宗而为始祖),继别为宗(继承别子的嫡长子就是新宗族的大宗)。继祢者(继承做士的父亲的嫡长子就是)小宗。
——丧服小记P404
养有疾者不丧服(侍候有病的亲属不穿丧服)。
养尊(侍候父兄疾病)者必易服(脱去丧服)。
——丧服小记P420
请见不请退(指见尊者)。
——少仪P441
介者(身穿铠甲的人)不拜。
宾客主恭(谦恭为主),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会同(诸侯会盟)主诩(敏捷勇武)。
——少仪P444
毋放饭(已经抓取的饭不要再放回食器中)。……小饭(小口)而亟(快吃)之。
——少仪P448
凡洗(爵)必盥(手)。
——少仪P451
未步爵,不尝羞。(未饮酒,不尝菜肴)
——少仪P452
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衣服穿在身上而不知其义为无知)。
——少仪P453
子云:“故男女授受不亲。”
——坊记P689
2.
国君死社稷(为社稷而死),大夫死众(军事),士死制(执行君命而死)。
——曲礼下P42
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在世时史书记载不称其名)。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明说国君的过错而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曲礼下P47
凡三王(夏商周三代之王)教世子(太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内心修养)也,礼所以修外(外在行为)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是故其成也怿(yì,愉悦的心境),恭敬而温文。
——文王世子P252
君子曰:“德(修养德行),德成而教(教导)尊(受到尊重),教尊而官(官吏)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对国君而言)也。
——文王世子P253
仲尼曰:“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文王世子P253
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
——郊特牲P307
君之南乡(面朝南),答阳(面对阳气)之义也。臣之北面,答君也。
——郊特牲P310
动(天子的行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玉藻P362
君(国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君子使厨房远离自己,凡有血气(血、有气息)之类,弗身践(亲临看它们被宰杀)也。至于八月(八个月)不雨,君不举(国君吃饭不奏乐)。年成不顺,君衣布(国君穿布衣),搢(jìn)本(与大夫、士相同腰间插笏板),关梁(关卡、山梁)不租(收租),山泽列(划分出禁区和开放区)而不赋(收税),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玉藻P363
凡四代之服(服制)、器(器物)、官(职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周天子)礼也。
——明堂位P400
过(过失)而举君子讳则起(起立)。与君之讳同则称字。
——杂记下P557
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逃避)焉。
——杂记下P557
君于大夫,疾三问之,在殡三往焉;士,疾壹问之,在殡壹往焉。
——丧大记P590
3.
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并取字。行冠礼要先后加冠三次,第一次加缁布冠,第二次加皮弁,第三次加爵弁。加冠后要敬酒,叫作醮,故冠礼亦称醮礼(P320、321注释)。
笄礼: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并取字。
——曲礼上P16注释
4.
天地合(配合),而后万物生焉。夫昏礼(婚礼),万世(后世子孙万代)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父子相处的准则)生。义生,然后礼作(据以制定)。礼作,然后万物安(各安其所)。无别(区别)无义(原则),禽兽之道也。
妇人,从(顺从人)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沉思婚礼的意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父子的代谢)也。
——郊特牲P322-323
5.
“人生十年曰幼,学(开始学习)。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独立处理政务)。六十曰耆,指使(他人)。七十曰老,而传(把主祭传嫡长子)。八十、九十曰耄,七年(七岁)曰悼,悼与耆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几和杖),行役(照顾)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
——曲礼上P4
6.
孔子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起坟)。”“吾闻之,古不修墓。”
——檀弓上P56
死而不吊者三:畏(因害怕而死)、厌(被山崖危墙压死)、溺(水淹死)。
——檀弓上P65
大祥之祭:人死后第25个月所举行的祭礼,已为第三个年头,又称三年之祭。
——檀弓上P61注释
小祥之祭:又称练祭,人死一周年之祭。
禫祭:(禫dàn)人死第27个月的祭名。除服之祭(P417注释)。
——檀弓上P63、64注释
五服:指丧服,根据与死者亲疏关系所服,由重至轻依次为斩衰、齐衰(zì cuī)、大功、小功、缌麻。
——檀弓上P66注释
虞祭:人死后虞祭要举行三次,葬后当天中午回来即举行第一次虞祭,第二天再虞,隔一天到第四天三虞。虞是安之意,为安死后之神。
——檀弓上P72注释
丧具,君子耻具(君子不提早准备丧具,以早日具备为耻)。
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
嫂、叔无服(相互不服丧)也。
其曰明器(指丧礼所用器具或随葬的器物),神明之也(将死者当作神明来看待)。
——檀弓上P82-83
父母之丧哭无时。使必知其反也(出使返回必祭告父母)。
——檀弓上P95
荐新:殡棺期间,用时新之物奠祭死者叫作荐新之奠。
朔奠:殡棺期间,每逢初一设奠叫作朔奠。
——檀弓上P93注释
朝奠、夕奠:“朝奠日出,夕奠逮日(太阳未落时)。”
——檀弓上P95
颜渊曰:“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反其国不哭,展墓(到先人墓地查看一番)而入。”
——檀弓上P124
祔祭:卒哭祭第二天之祭名,将死者牌位附于宗庙,使之与祖、父的神灵合而祭之。
——檀弓上P110注释
绎祭:头一天举行宗庙祭祀后第二天接着又祭,称绎祭。孔子讲“卿卒不绎”,绎则非礼。
——檀弓上P122注释
殷奠:即盛奠,平日朝夕奠不杀牲,殷奠则需杀牲,礼盛于平日之奠。大夫以上之丧,每月朔、月半各举行一次;士只在月朔举行一次。国君前来吊唁要专门举行殷奠。
——曾子问P227、丧大记P589注释
遣奠:为打发亲人上路而设的奠祭之礼。
——杂记上P521注释
丧祭:自虞祭以前之祭皆为丧祭。
——杂记上P522注释
祼祭:祭祀中国君以圭瓒酌郁鬯以献尸,尸受祭而灌于地,因奠而不饮,谓之祼(guàn)祭。
祊祭:祭后第二天之绎祭。
奠:非时而祭,也称奠。
——祭统P635、639、642注释2015/10/21录
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
——杂记上P522
礼,斩衰之丧唯(答声)而不对(回答),齐衰之丧对而不言(主动说话),大功之丧言而不议(与丧事无关之话),缌、小功之丧议不及乐(快乐)。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
——丧服四制P858
7.
蜡:(zhà)祭名,于每年十二月举行,是合聚万物之神而祭之。行蜡祭还当聚民于学校以行饮酒礼。
——礼运P265注释
大飨:祫(xiá)祭先王之礼。
大旅:祭五帝之礼。
飨帝:祭天之礼。
——礼器P303注释
“至敬不飨味(美味食物),而贵所臭(气味)也。”
——郊特牲P304
“凡饮(飨礼)养阳气也,凡食(食礼)养阴气也。”
——郊特牲P305
大蜡八:祭名,祭有八神。
——郊特牲P316注释
郊:祭天礼名。
禘:宗庙祭名。
祖:宗庙祭名。
宗:宗庙祭名。
——祭法P599注释
禘祭:春天之祭,为迎亲神灵归来之意,故有舞乐。
尝祭:秋天之祭,有送别亲人神灵逝去之意,故无舞乐。
——祭义P607
天下有王,分(封)地建国(诸侯国),置都立邑,设庙、祧(tiāo 远祖之庙)、坛、墠(shàn)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去墠(祭祀远祖的场所,在墠也不祭祀的远祖)曰鬼。
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祭法P601
夫圣王之制祭祀(制度规定)也:法(有利于民的好办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能捍(大患面前捍卫国家和民众)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末年)也,周弃(周族首领)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测定星辰运行时序制定历法颁示)众,尧能赏均(赏赐公平)刑法(行刑有法)以义终(守义禅让),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障)鸿水(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确定名称)百物以明(明白)民共(共享)财(天下财物),颛顼能修之(继承黄帝的事业),契为司徒而民成(化民成俗),冥勤其官而水死(做水官勤劳而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患,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木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祭法P604-605
祭不欲数(次数太多),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太少),疏则怠,怠则忘(忘记祖先)。
——祭义P607
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
——祭义P629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yuè),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祭统P645
8.
古人的观念,娶妻为传宗接代,是不得已的事,非为个人享乐,因此不贺也不用乐,送贺礼只说“闻子有客”,不提贺婚的字眼。
——曲礼上P15注释
9.
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身体隐蔽处的疾病名),不以山川。
男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父亲面前兄弟互相称名,在国君面前臣僚互相称名)。女子许嫁(之后),笄而字。
——曲礼上P16
名是初生时父母所取,到行冠礼成人,即取字以代名,除非国君和父母,皆讳而不得呼其名,即所谓“敬其名”。
——郊特牲P321注释
10.
以“伯仲叔季”排行,而且男女分别排。
——曲礼上P16注释
男女异长(分别以长幼排行)。
——曲礼上P16
11.
行:前朱鸟(阵)而后玄武(阵),左青龙(阵)而右白虎(阵)。
——曲礼上P28
12.
朱鸟,亦称朱雀,指二十八宿之南方七宿构成的鸟形,南方之象;
玄武,指二十八宿之北方七宿构成的龟蛇相缠之形,北方之象;
青龙,指二十八宿之东方七宿所构成的龙形,东方之象;
白虎,指二十八宿之西方七宿构成的虎形,西方之象。
——曲礼上P28注释
13.
五路是五种车:玉路、金路、象路、木路、革路。
——曲礼上P33注释
14.
天子建(设立)天官,先(设)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掌管六种法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臣属)。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职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器材和制作)。
——曲礼下P43
15.
虞人:掌山泽之官。
——檀弓上P132注释
野虞:主田及山林之官。
——月令P183注释
司士:司马的属官,负责排列朝廷官位。
——文王世子P256注释
贾人:掌管物价贵贱及主君之衣物者。
——大传P436注释
雍人:厨宰之官。
司服:掌吉凶衣服之官。
——杂记下P559、566注释2015/10/15录
甸人:掌供薪柴者。
陶人:作瓦器之官。
——丧大记P576注释2015/10/16录
司徒:掌教化之官。
玄冥:掌管水事之官。
——祭法P604注释2015/10/18录
16.
有虞氏:舜为部落首领。
夏后氏:禹为部落首领。
——檀弓上P58注释
17.
五行有生数,有成数。生数指五行排列顺序之数,即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这是天生之数。成数是指奇偶相配相成之数。除去五生数,还有六至十5个数,单数为阳,偶数为阴,水一的成数是六,火二的成数是七,木三的成数是八,金四的成数是九,土五的成数是十。
——月令P173注释
18.
明堂据说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和举行祭祀的地方,凡有重大典礼均在明堂举行。
明堂的建制:外圆而中方,四方及中央建堂:东方之堂叫作青阳,南方之堂叫作明堂(与总体建筑同名),西方之堂叫作总章,北方之堂叫作玄堂;各方的正堂叫作太庙,太庙各有左右室,叫作个,如青阳之堂北头的室叫作青阳左个。各堂皆有门朝其所在之方;明堂的中央之方叫作太庙,无左右个,只有堂,称太室。
——月令P174注释
19.
周制县大于郡,一县有四郡。四监即县大夫,因监一县之四郡而得名。
——月令P193注释
20.
秦以十月为岁首,故季秋九月为年终。
——月令P205注释
21.
弓矢、殳(shū)、矛、戈、戟五种兵器。
——月令P205注释
22.
指祭祀户、灶、中霤、门、行五种神。
——月令P210注释
23.
主人向客人所行之礼。包括献、酢、酬三个部分。主人先敬宾酒,叫作献;宾回敬主人酒叫作酢;主人先自饮一杯,然后再酌酒以劝宾饮叫作酬;宾则奠爵而不举,即把主人所进酬酒放在一边不再饮,以示礼成。这就是一献之礼的全过程。
——文王世子P252注释
24.
包括先啬(始教民稼穑者,如神农氏之类)、司啬(掌管农事的官,如后稷)、百种(谷种神)、农(农官)、邮表畷(zhuì 农官督耕在田间所居屋舍)、禽兽(猫神、虎神)、坊(堤防之神)、水庸(水沟之神)。
——郊特牲P316注释
25.
唐、虞、夏、商、周。
——祭法P600注释2015/10/17录
26.
王立七庙:考(父)庙、王考(祖父)庙、皇考(曾祖)庙、显考(高祖)庙、祖考(高祖之父)庙,再加二祧庙(远祖庙);二祧;一坛、一墠。
诸侯立五庙: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一坛、一墠。
大夫立三庙:考庙、王考庙、皇考庙;
适士(上士)二庙:考庙、王考庙;
官师(中士和下士)一庙:考庙;
庶士、庶人无庙。
——祭法P601
27.
受人祭祀的七种小神,七祀是王(天子)为群姓(各族姓)所立,包括司命(宫中小神)、中霤(主堂室之神)、国门(门神)、国行(路神)、泰厉(历代无后变鬼的君主)、户(神)、灶(神)。
——祭法P603注释2015/10/17录
28.
子、孙、曾孙、玄孙、来孙。
——祭法P604
29.
礼有五经:吉、凶、宾、军、嘉。祭属吉礼。
——祭统P631注释2015/10/21录
30.
古人把礼划分为吉、凶、宾、军、嘉五大类,统称为“五礼”。冠、婚、燕、飨、射等礼皆属嘉礼。
——冠义P814注释2015/10/27录
31.
礼义之始中包括齐颜色,意为人在幼年所学事亲、事兄、承师、承长之色,已而至成人,则在庙、在朝、治军、临下、有丧、有忧、吊死、问疾之色,咸能得体,而后为之齐颜色。
——冠义P812注释2015/10/27录
32.
结婚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之前还有一个“下达”之礼,为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得到女方家许可,才行纳采之礼,纳为入,采为择,由男方向女方赠送采礼;问名在纳采礼后即时进行;问名后男方家中要对女名占卜,如吉则向女方家回复,即为纳吉;纳征要向女方家赠送厚礼,以确立婚姻关系;请期是在男方占卜确定婚期后,由媒人到女方家进行商定,方式是先征求女方家意见,女方家一再推辞后才将卜定的日期相告;亲迎是在婚期到达后新郎到女方家亲自迎接新娘。
——昏义P815注释2015/10/27录
33.
据说古代乡中每三年举行一次大比(大选),选举贤能者一人,献给天子或诸侯,而在献贤之前,要由乡大夫在庠中为之主持举行一次盛大的饮酒礼,即乡饮酒礼。乡饮酒礼以尊、让、洁、敬为原则(道)。
另一种乡饮酒礼又称腊祭,属于尊长之礼。主要是体现尊重年长之人,“以明长幼之序” (P833)。
因此,乡饮酒礼有尊贤尚齿之义。
——乡饮酒义P822、823、826、827注释2015/10/28录
34.
是诸侯闲暇时与卿大夫们举行的一种饮酒礼。其意义“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射义P833注释2015/10/28录
35.
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举行的一种以射箭的形式“以习礼乐”的礼仪。天子在举行祭祀前先举行射礼,诸侯举行射礼前先举行燕礼,卿大夫、士举行射礼前先举行饮酒礼。古时天子以射考察诸侯、卿大夫、士的德行和才艺。诸侯每年要向天子贡献士,士则要参加天子的射礼,仪容体态符合礼,动作节奏符合乐,射中的次数多者,可参加祭祀,选送的诸侯将得到奖赏(进爵、增加封地),否则不得参加祭祀并将被削地。
——射义P833-835注释2015/10/28录
36.
聘是问之义,是访问、慰问的意思。诸侯定期派出使者相互聘问,以结友好,这就是所谓聘礼。聘礼有大、小之分,大聘派卿为使者,小聘派大夫为使者。
聘礼使者的助手(介)按派出国诸侯的不同等级有别: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
“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勉励)以礼。”(P849)
——聘义P846注释2015/10/29录
37.
丧礼中的三个环节:一是初丧至沐;二是十三月练;三是三年祥。
——丧服四制P859注释2015/10/29录
38.
壹命齿于乡里(一命之官在乡里按年龄序尊卑),再命齿于族,三命不齿(不与族人按年龄排序),族有七十者弗敢先。
——祭义P627
39.
子夏问曰:“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心里所想到的),诗亦至焉(也能用诗歌表达到);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哀情)亦至焉,哀乐相生(相依而生)。是故(以上五至)正(睁大)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充满)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孔子闲居P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