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记》阅读笔记(一)

(2018-01-10 21:40:54)
分类: 儒学十三经笔记

《礼记译注》(上下册)

(杨天宇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7月第一版20074月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一)

 

1.    关于本书与作者

本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集十年之功,请名家注释译写完成的十三经译注丛书之一。

按照《汉书·儒林传》称“《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本书系《小戴礼记》,或称《小戴礼》,凡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最初由西汉初期戴圣所撰辑。戴圣本为研究《仪礼》的专家。

据说当时有关礼的《记》文很多,有“《记》无算”的说法。面对如此众多的《记》,礼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抄其一定的篇数,以为己用,于是就有了戴圣的49篇《礼记》,戴德85篇之《礼记》。后人将前者称为《小戴礼记》,后者称为《大戴礼记》。

——根据出版说明、前言整理2010-10-30

 

我国古代对小戴《礼记》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小戴删大戴”,认为小戴《礼记》是对大戴《礼记》删节后编成的,也有认为小戴《礼记》就是戴圣自己写得。

——根据前言整理P5-6  2011-1-7

 

自《五经正义》于《三礼》中独收《礼记》,这是第一次以朝廷的名义正式将其升格为经,且拔之于《仪礼》、《周礼》二经之上。

——前言P16  2011-1-7

 

要真正理解《礼记》的内容,却非先读《仪礼》不可。

——前言P34 2011-1-7

 

关于本书撰者杨天宇,男,1943 12 月生,安徽安庆人。1981 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三礼学专家。出版《周礼译注》等专著多部,在《文史》、《史学月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 50 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多次获奖。

——百度查询2015/11/7

 

2.    关于十三经

十三经包括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共13部儒家基本经典。

十三经总字数不过65万字,而关于它的传、记、注、疏、音则达到3亿字左右,为原书的四五百倍之多。

——摘自出版说明2010-10-30

 

3.    关于古文与今文之说

自先秦流传至汉代的经、记,原本皆先秦古文,汉代的经学家以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抄而录之,以为己用,即成今文。顾实先生说:“凡诸经、记,原本皆古文,后易而隶书,遂为今文耳。”

——前言P15-16  2011-1-7

 

4.    关于唐代考订五经

贞观四年,唐太宗以经籍去古久远,文字多讹谬,诏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师古奉诏校订经文,撰成《五经定本》。太宗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以统一经说。贞观十六年书成,凡180卷。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于是有诏更令裁定,功未成。到高宗永徽二年,又诏诸臣考订,加以增删,永徽四年,以《五经正义》之名正式颁布于天下。

自《五经定本》出,而后经籍无异文;自《五经正义》出,而后经学无异说。

——前言P29-30  2011-1-7

 

5.    梁启超论不同人如何读《礼记》

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对一般读者分等级开了一个阅读《礼记》的篇目单:

第一等:《大学》、《中庸》、《学记》、《乐记》、《礼运》、《王制》计6篇;

第二等:《经解》、《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传》、《礼器》之一部分、《祭义》之一部分计8篇;

第三等:《曲礼》之一部分、《月令》和《檀弓》之一部分计3篇;

第四等:其他。

梁启超说:“吾愿学者于第一等诸篇精读,第二、三等摘读,第四等或竟不读可也。”“吾觉《礼记》为青年不可不读之书,而又为万不能全读之书。”

——前言P35-36  2011-1-7

 

6.    奉禄和爵位的等级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即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王制第五P141  2011-1-7

 

7.    公开授爵

“爵人于朝,与士共之。”

——王制第五P141  2011-1-7

 

8.    对待罪犯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路途)弗与之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任其漂流),不及以政(不准参政),亦弗故生也(不希望他们活下去)。”

——王制第五P148  2011-1-7

 

9.    保护生态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砍伐)。昆虫未蛰,不以火田(烧荒肥田)。不麋(幼兽),不卵,不杀胎(怀孕母兽),不殀yāo(杀兽仔),不覆巢。

——王制第五P149  2011-1-7

 

10.  国家财政

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以三十年的平均收入为基准,来制定国家的预算,衡量收入,来预算支出)。……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安心用膳),日举以乐(天天听音乐)

——王制第五P150  2011-1-7

 

11.  关于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设庙祭祖礼制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即祢(亡父)、祖、曾祖、高祖庙之上,再加二祖庙,共六亲庙。如有新死者祔庙,即将原六世祖之神位移入太庙,始终保持六亲庙)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王制第五P152  2011-1-8

 

12.  少数民族政策原则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加强对各地人民的教化而不改变他们的风俗,统一政令而不改变人民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习尚。)

——王制第五P155-156  2011-1-8

 

13.  夷、蛮、戎、狄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食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额上刺花纹,两脚向里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食谷物)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王制第五P155  2011-1-8

 

14.  古代官职

司空:负责拿丈尺度量土地使民居住。

司徒:掌司礼与教化的官。

司马:掌军政的官。

司寇:掌刑罚的官。

——王制第五P155157158160  2011-1-8

 

15.  司法制度

有旨无简不听(有犯罪动机无犯罪事实的不受理),附从轻,赦(宽赦而重新犯罪)从重。

——王制第五P160  2011-1-8

 

16.  关于五刑

(额上刺字)、劓(音义,割鼻子)、剕(音非,断足)、宫(残坏生殖器)、大辟(死刑)

——王制第五P160 2011-1-8

 

17.  古代学校名称

上庠、下庠、东序、西序、右学、左学、东胶、虞庠。

——王制第五P165  2011-1-8

 

18.  庶老、国老

庶老,谓士。国老,指大夫以上退休者。

——王制第五P165  2011-1-8

 

19.  冕的形制

上有一长方形的木板叫延,延下有一冠圈叫武,延的前沿挂有一串串的小玉珠叫做旒(音流,公九旒,下以二数递减)

——王制第五P165  2011-1-8

 

20.  孤、独、矜、寡

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天所降生的民众)之穷而无告者也。

——王制第五P166  2011-1-8

 

21.  古代的“亿”

谓今十万。

——王制第五P167  2011-1-8

 

22.  六礼、七教、八政

六礼:指冠礼、婚礼、祭礼、丧礼、乡饮酒和乡射礼。

七教:指有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种关系的教化。

八政:指有关饮食、衣服、技艺、器物品类、长度单位、容量单位、计数方法、物品规格等八个方面的制度和规定。

——王制第五P171  2011-1-8

 

23.  论天下为公、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业),女有归(婚嫁);货恶其弃于地(指浪费)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偷懒)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阴谋诡计被扼制而不得施展),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运第六P265  2011-1-8

 

24.  论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据为)己,大人世及(国君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纲纪),以正君臣,以笃(加深)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划分)田里,以贤(尊重)勇知(勇士与才智之士),以功(功业)为己,故谋用(阴谋)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礼义治国)其选(英杰)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彰明)其义,以考(成就)其信,著(照察)过,刑(提倡)仁讲让,示民有常(常法)。如有不由此者,在埶(音势,指君王)者去(废黜),众以为(看作)(祸殃)。是谓小康。

——礼运第六P266  2011-1-8

 

25.  论祭祀

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礼运第六P270  2011-1-8

 

26.  论臣仆

仕于公(国君)曰臣,仕于家曰仆。

——礼运第六P271  2011-1-8

 

27.  论礼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辨别)嫌明(察)(幽微),傧(礼敬)鬼神,考制度,别(区别不同对象)仁义(动用仁或义),所以治政安君也。

刑肃(严峻)而俗(礼俗)(败坏),则法无常(变动不定),法无常而礼无列(不能区分上下等级),礼无列则士不事(恪尽职守)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归心于国家),是谓疵(病)国。

——礼运第六P271-272  2011-1-8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以太一为根本),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降临)曰命,其官(主宰)于天。

——礼运第六P280  2011-1-8

 

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礼运第六P280  2011-1-8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酿酒用的曲蘖)也;君子以厚(醇厚),小人以薄(薄酒)。故圣人修人以柄(手段),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nòu去声,除草)之,本仁以聚(凝聚)之,播乐(播扬音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根据义设置的制度)也,协诸义而协(将礼合于义使二者结合),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根据义制定)也。义者,艺之分(法则有分别的依据),仁之节(施行仁道的节度)也。协于义,讲(讲究)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骨干)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音四)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谦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互助成功),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常礼)也。故事(国事)大积(成堆)而不苑(阻滞),并行而不谬(牵扯),细行(细小)而不失(遗漏),深(深积)而通(贯通),茂(繁杂)而有间(条理),连(联贯)而不相及(牵扯)也,动(实行)而不相害(妨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警惕)也。

——礼运第六P281  2011-1-8

 

28.  论君王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也(国君是利用别人的智慧使自己聪明,而不是使别人聪明);君者所养(被别人供养)也,非养人也;君者所事(被别人服事)也,非事人也。故君明人则有过(过错),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效法国君)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显贵)也。故礼达(贯彻)而分(名分)定。故人皆爱(向慕)(守义)死,而患其生(怕做不义而生的人)

——礼运第六P274  2011-1-8

 

29.  用人之术

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礼运第六P274  2011-1-8

 

30.  论人之情义利患欲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人之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欲望)(厌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表面不见形迹)也。欲一以穷之(使人心的好坏彻底显露),舍礼何以哉?

——礼运第六P275  2011-1-8

 

31.  关于五音、六律、十二管

五音:宫、商、角(jué)、徵(zhǐ)、羽。相当于现代音乐的12356

六律:指黄钟、太簇(音促)、姑洗、蕤rui阳平)宾、夷则、无射等六律,分别相当于今CDEFGA六个固定的音。分阴阳各六,即为十二律。

十二管:十二律管。

——礼运第六P276 乐记第十九P467493  2011-1-8

 

32.  五味、六和、十二食

五味:酸、苦、辛、咸、甘。

六和:五味加以滑(以米粉和菜为滑)

十二食:谓十二月之所食。

——礼运第六P276  2011-1-8

 

33.  五色、六章、十二衣、八风

五色:青、赤、黄、白、黑。

六章:五色加天的玄色为六章。

十二衣:谓十二月之衣,如春衣青,夏衣赤,季夏之末衣黄,秋衣白,冬衣黑。

——礼运第六P276  2011-1-8

 

八风:谓八音。八音指上古的八类器材制作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音刨)竹。金指钟镈(音博),石指磬,土指埙(音兄),革指鼓鼗(音桃),丝指琴瑟,木指柷(音祝)(音语),匏指笙,竹指箫。

——乐记第十九P486  2011-1-8

 

34.  五服

谓斩衰、齐衰(又称疏衰 P539注)、大功、小功、缌(音思)(指亲属)

——学记第十八P465  2011-1-8

 

35.  论教育

发虑宪(考虑问题符合法度),求善良(招求贤能的人),足以謏(音小)(小名声),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亲近贤人,体察关系疏远的臣民),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教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形成良好风俗),其必由学(兴办教育)乎。

——学记第十八P456  2011-1-8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美味)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一半也是增长自己的知识)。其此之谓也。

——学记第十八P457  2011-1-8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应为遂)有序,国有学。比年(每年)入学,中年考校(隔年考试一次)。一年视离经辩志(读经断句能力和辨别其学习志趣),三年视敬业(专心学业)乐群(与同学和乐相处),五年视博习(广泛学习)亲师,七年论学(谈论学问)(结交)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触类旁通),强立(独立见解)而不反(不违反师教),谓之大成。夫然后知化民易(改变)俗,近者说服(心悦诚服),而远者怀之(归附),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蚂蚁之子时时衔土可以成堆)其此之谓乎。

——学记第十八P457  2011-1-8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照本宣科),多其询(向学生提问),言及于数(无定见),进(进度)不顾其安(理解),使人不由其诚(不出以诚心),教人不尽其材(传授知识有保留),其施之也悖(错误百出),其求(提问)之也佛(答非所解)。夫然故,隐(不明白)其学而疾(怨恨)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用处)也。虽终其业,其去(忘掉)之必速。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也。

——学记第十八P460  2011-1-8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预防),当其可(适龄)之谓“时”(适时),不陵节(超越阶段循序渐进)而施之谓“孙”(顺序),相观而善之谓“摩”(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学记第十八P460  2011-1-8

 

发然后禁,则扞(音义同捍,抵触)而不胜(奏效)。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搞坏搞乱)而不修(整饬)。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不尊敬朋友)逆其师,燕辟(闲逛不学)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记第十八P461  2011-1-8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诱导而不强牵),强而弗抑(鼓励而不制抑),开而弗达(开导而不说透)。道而弗牵则和(无抵触),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为善喻也。

——学记第十八P461  2011-1-8

 

教也者,长(发扬)善而救其失也。

——学记第十八P462  2011-1-8

 

凡学之道,严(尊敬)师为难。师严而后道(道术)尊,道尊然后良知敬学(严肃认真对待学习)。故君之所不(不能)臣于其臣(把臣当作自己的臣下)者二:当其为尸(祭祀主持)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讲授)于天子,无北面(不能朝北),所以尊师也。

——学记第十八P463  2011-1-8

 

36.  论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应为《说命》)曰:“念(想)终始典(经常)于学。”其此之谓也。

——学记第十八P456 2011-1-8

 

不学博依(博通鸟兽草木天时人事之情状,犹比兴之法),不能安诗。……不兴(喜欢)其艺(技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心怀学习之志),修焉(不断进修学业),息焉(休息),游焉(游戏)(也不忘学习)夫然故(能够这样),安其学(学得好)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师友)而不反(违反师道)。《兑命》曰:“敬(敬重道术),孙(恭顺地对待学业),务(努力学习),时(时刻不忘学习),敏(学过的道理就迅速去实行),厥修乃来(所进修的学业就会取得成功)。”其此之谓乎。

——学记第十八P459  2011-1-8

 

37.  古代基层行政设置

据《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党属于乡,遂则在远郊之外。

——学记第十八P457  2011-1-8

 

38.  论音与声

宫、商、角、徵、羽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曰音,单出曰声。

——乐记第十九P467  2011-1-8

 

39.  论音乐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萌动),故形(表现)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化)。变成方(曲调),谓之音。比(按照)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记第十九P467  2011-1-8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曲调),谓之音(歌曲)。是故治世之音安(安详),以乐(欢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怨恨),以怒其政乖(混乱)。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记第十九P468  2011-1-8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类似)于慢(慢音)矣。桑间(地名,在今河南濮阳)濮上(濮水之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荒散),其民流(流离),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乐记第十九P469  2011-1-8

 

凡音,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乐记第十九P470  2011-1-8

 

乐者为同(起和同的作用),礼者为异(区别)。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过分)则流(随便不知敬),礼胜则离(疏远)。合情(感情融合)饰貎(仪表庄重),礼乐之事(功用)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等级区分)矣。乐文(形式)(统一),则上下和矣。好恶(标准)(明确),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政治)(清明合理)矣。仁以(用)爱之(百姓),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实行)矣。

——乐记第十九P473  2011-1-8

 

大乐必易(平易),大礼必简。

——乐记第十九P474   2011-1-8

 

故知礼乐之情(功用)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表现形式)者能述(传授)。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圣明”者,述作之谓也。

——乐记第十九P475  2011-1-8

 

乐者,天地之和(和谐)也;礼者,天地之序(秩序)也。……乐由天作(依照天的道理而作),礼以地制。……明(懂得道理)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乐记第十九P476  2011-1-8

 

天高地下,万物散(散布)(千差万别),而礼制行(表示其区别)矣。

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乐记第十九P477  2011-1-8

 

世乱则礼慝(音特,废)而乐淫。

——乐记第十九P484 2011-1-8

 

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因为得了道而乐),小人乐得其欲(满足了感情的欲望)。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乐记第十九P485  2011-1-8

 

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致(研究)乐以治心(提高内心修养),则易(平易)、直(正直)、子(慈爱)、谅(诚信)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定),安则久(长久地自我修养),久则天(体达天理),天则神(与神明相通),天则不言(说话)而信(尊信),神而不怒而威:致乐而治心也。(此段在《祭义18》中)

——乐记第十九P502  2011-1-8

 

故礼主其减(礼应该简单),乐主其盈(应该丰富)。礼减而进(遵循),以进为文(美善)。乐盈而反(返回本性),以反为文。……故礼有报(要求回报),乐有反(要求反本)。礼得其报则乐(快乐),乐得其反则安(安定)

——乐记第十九P503 2011-1-8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希望得到快乐是不可避免的人之常情)

——乐记第十九P504  2011-1-8

 

40.  论礼乐刑政德志

故礼以道(引导)其志(志向),乐以和(调和)其声(性情),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做坏事)。礼、乐、刑、政,其极(作用)(一致)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乐记第十九P468  2011-1-8

 

天地之道(规律):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调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统一方法)治世,善则行象(符合)德矣。

——乐记第十九P481  2011-1-8

 

是故“乐观其深矣”(通过乐可以深刻地观察社会)

——乐记第十九P483  2011-1-8

 

德者,性之端(表露)也。乐者,德之华(花朵)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乐)(意旨)也,歌咏其(乐)(声调)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配合)之。是故情深而文明(形象明白),气盛(气氛深厚)而化神(变化神妙)。和顺(的感情)积中(心中),而英华(美妙的乐)(表现)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记第十九P487  2011-1-8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表现确定的感情);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不可变易的道理)。……礼乐之说(道理),管乎(贯通着)人情矣。

——乐记第十九P489  2011-1-8

 

故乐也者动(影响)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外貌)者也。乐极(使)(内心十分平和),礼极顺(外貌十分恭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轻率怠慢)焉。

——乐记第十九P503  2011-1-8

 

41.  五行与颜色、声音

古人的观念,以为颜色和声音都分别是和五行相应的:土为黄色,宫声;金为白色,商声;木为青色,角声;火为赤色,徵声;水为黑色,羽声。

——乐记第十九P486  2011-1-8

 

42.  关于平均

平:谓无上下之偏;均:谓无远近之异。

——乐记第十九P492  2011-1-8

 

43.  诸侯朝见天子的不同名称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不同季节名称不同:春天叫朝,夏天叫宗,秋天叫觐,冬天叫遇。

——乐记第十九P501  2011-1-8

 

44.  关于五帝

说法不一。据《史记·五帝本纪》是指黄帝、颛顼、帝喾(音枯)、唐尧、虞舜。

——乐记第十九P507  2011-1-8

 

45.  名言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乐记第十九P478  2011-1-8

 

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

——乐记第十九P494  2011-1-8

 

 

读后记(1):

今日完成了对《礼记·译注》上册中关于出版说明、前言、王制、礼运的阅读,建立了读书笔记。

对《礼记》的阅读是根据该书前言中介绍梁启超的建议,只选读部分章节的意见阅读的,不打算通读全篇。待以后有时间或有兴趣或必要时再通读。

年十月三十日

 

2011-1-1按照梁启超的建议,选读完成了下册中的《学记》和《乐记》2篇,《大学》和《中庸》此前已全部读过。故本书我只读了出版说明和前言及《王制》、《礼运》、《学记》、《乐记》4篇。是按照梁启超所说的第一等的读法而读的。

一一年一月七日晚

 

今日用一天的时间完成了对本书读过部分的阅读笔记。

一一年一月八日晚

 

本书中对古文和今文的解释为经文的字体不同,汉代对先秦古文重新抄录为隶书,即称今文。这与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对古文与今文的解释不同。林的解释为古文系孔子家中墙壁中隐藏的典籍为古文,孔的学生通过背诵口述后别人记录整理为今文。何种说法正确需在今后的阅读中注意。

按照梁启超的意见,《礼记》一般读者只读6篇即可,较深入研究,再读8篇,其中有2篇为部分,再深入研究可再读3篇的部分,总计为17篇,基本无需将49篇全读。这个意见如何,本书在出版说明和前言中均未表示意见,有默认之意。

《礼记》中提出“爵人于朝,与士共之。”(本录第7条)这是公开选拔人才的一种说法。

对于罪犯的政策,现在看来是落后的,(本录第8条)采取孤立、歧视的办法,与现代社会讲究人道的做法不合。

本录第9条所记保护生态的说法,今日看来也是很先进的,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生态观念,非常好。

《礼记》中提出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予以尊重(见本录第12条),我国现行对少数民族的有关这一方面的政策规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本录第15条讲司法制度“有旨无简不听,附从轻,赦从重。”与现代司法制度的原理完全一致。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小康”社会,全部出自《礼记》,可见《礼记》的重要性,确实是不可低估、不可小觑的。

“刑肃(严峻)而俗(礼俗)(败坏),则法无常(变动不定),法无常而礼无列(不能区分上下等级),礼无列则士不事(恪尽职守)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归心于国家),是谓疵(病)国。”这段话讲得太好了。联系现代政局,也多有可借鉴之处。目前中国制度很严而社会风气很差,政策变化不定,官吏敷衍塞责,百姓不归心于国家,是谓“疵国”。值得警惕!

一一年一月九日晚

 

“教学相长”,原来出自《礼记》。并且还有一句十分精妙的语言——“学学半”,教别人的过程自己也可以得到一半的知识。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搞坏搞乱)而不修(整饬)。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不尊敬朋友)逆其师,燕辟(闲逛不学)废其学。”一段对于学习的论述,值得学人认真汲取。

“师道尊严”也是出自《礼记》,只是原话为“师严(尊敬)而道尊”。

《礼记》中对于乐的阐述十分深刻,把声、音、乐分别加以论述,并有明确的区别,而且把乐与礼、德、政相联系。把不懂音视为“禽兽”,只有懂得乐的人才是有德之人,才是君子,才能理政。这些观点过去真是闻所未闻。

今日完成了对本读书笔记的通读,并予以打印。

一一年一月十日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