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姚姓
姚姓主源有三支:其一,虞舜生于姚墟(今河南范县南、山东鄄城县北一带),因以姚为姓。其二,田姓改为姚姓。虞舜在当天子以前,曾娶帝尧的两个女儿为妻,使之居于妫汭,他们的子孙有的以水命姓,姓妫。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妫满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陈国内乱出奔于齐,改姓为田。西汉末年,田完的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祀帝舜。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改姓妫,其五世孙妫敷,又改姓姚,迁居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这支姚姓的先祖也可以追溯到虞舜。其三,十六国时,南安赤亭人姚弋仲,世为羌族首领,自称为帝舜之后,其子姚苌曾建立后秦政权。
六十三、方姓
方氏为方雷氏之后。方雷氏,相传为炎帝神农氏八世孙榆罔的长子,因佐黄帝讨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其地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即今河南嵩山,也有认为在今河南禹州市),其子孙以地为氏,即方氏。据古籍记载,黄帝时有大臣方明,为黄帝驾驭马车;尧舜时有隐士方回;周武王时有隐士方辅。可见,方姓的起源是相当早的。另外,西周时,周宣王的大臣方叔(姬姓),曾受命北伐与南征,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又增加了方姓的人口。
六十四、金姓
金姓的来源相当复杂,其主要源头有两支:第一支出于少昊金天氏。少昊名挚,是古代东夷族首领,他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建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市)。少昊的子孙中,有一支从他的号金天氏而来,姓金。
第二支出于西汉时的金日 ,系皇帝赐姓。公元前121年,生活在大漠南北的匈奴族休屠王太子日
(字翁叔)随浑邪王归汉,被汉武帝留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匈奴族何屠部有铸造金人祭祀天地的风俗,因此日 被武帝赐姓金,称为金日
。金日颇得武帝宠信,官至侍中,并在武帝临死前与霍光等同受遗诏辅政。
金日死后,子孙累世相继,贵盛于西汉中后期,且以金为姓,成为金姓中的一支望族。除上述两支金姓外,在历史的发展中还有多支金氏融入了金姓姓族:十六国前秦时,羌族首领有金氏;唐代时,新罗(今朝鲜)国王姓金;五代时十国之一的吴越,开国君主叫钱镠,因镠与刘同音,为避钱镠名讳,该国刘姓人有的去掉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系出自满语,译成汉语便是金,所以后来清朝灭亡后,原姓爱新觉罗的人就有一部分改姓金。
六十五、邱姓
邱姓为丘姓所改,其来源主要有三支。第一支出自姜姓。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后齐国迁都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南),留居营丘者以地名为氏,即丘氏。第二支丘姓出自妫姓。西周初年,虞舜后裔胡公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陈国。陈国有地名叫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东南),居住者以地名为氏,即丘氏。第三支丘姓出自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的丘林氏、丘顿氏被改为丘氏。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时也写作邱,所以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些丘姓人改为邱姓;到清朝雍正时,为避孔丘名讳,多数丘姓人也改为邱姓。
六十六、夏姓
夏姓是以禹为部落首领的夏后氏部落的后代,系以国名为姓。尧舜时期,夏朝的前身有崇氏活动于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曾受命治理洪水而没有成功,被舜放逐到羽山。鲧的儿子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把堵塞改为疏导,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并被舜选为接班人,在舜之后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建立国家,“国号曰夏后,建姒氏”。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后迁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禹死后,儿子启继位,正式称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约于公元前21世纪开国到公元前16世纪灭亡,存在500年左右,共传13世,16王,为商部族所灭,子孙中有一支以禹时的国号为姓,称为夏后氏。西周灭商之后,封大禹的后代东楼公于杞(今河南杞县),奉祀夏朝香火,而那些不得封者以夏为氏,产生了夏姓。杞国后来被楚灭亡后,末代国君杞简公的弟弟佗出奔到鲁国,鲁悼公给了他一块采地,使之享有侯爵的职位。佗为纪念祖先,也以夏为姓。
此外,还有一支夏姓,出自妫姓陈国,是舜帝裔孙胡公满的后代。西周初年,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数传至陈宣公时,有个儿子字子夏。子夏有个儿子叫御叔,为陈国大夫,娶郑穆公之女为妻,生征舒。征舒,字子南,看到陈灵公君臣数人与其母淫乱,遂射杀陈灵公,自立为陈侯。征舒始以祖父之字为氏,即夏氏,其母则被称为夏姬。
第三支夏姓为复姓夏侯改为单姓夏。唐武宗时,湖南安化的夏侯氏为当地著族,后因族中有人直谏被革职,族人多隐于九江,为避难而改夏侯氏为夏氏。
六十七、谭姓
谭姓的起源与谭国有关。谭国,子姓,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其地在今山东章丘县的城子崖,公元前684年灭于齐。谭国被灭之时,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以国为氏,姓谭。
六十八、韦姓
韦姓源头主要有四支:第一支出自颛顼高阳氏,这是韦姓最早和最主要的一支,祖根在河南滑县。韦氏出自风姓。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室韦(也作豕韦),其地在今河南滑县。夏商之际,室韦为商汤所灭,子民出逃异地,以国为氏,产生了韦姓。第二支韦姓出自韩信。西汉初年,吕后以韩信谋反,诛杀其九族,但韩信的一个儿子却幸免于难。萧何得知后,托人把孩子带给南越王赵佗。赵佗收此儿为养子,封之于海滨,赐姓韦,即用韩字的右半边为姓。后来,这支韦姓经过长期发展,成为当地的世族大家。第三支韦姓出自少数民族的疏勒国。西汉时,西域有36个小国,其中的疏勒国有韦姓。第四支韦姓为桓姓所改。唐初,中宗皇后韦氏,与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不少他姓人归附韦姓。名臣桓彦范被赐予韦姓,其后未复祖姓,成为韦姓中的一支。
六十九、贾姓
贾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源头。西周时期,康王姬钊分封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于贾,其地在今山西襄汾西南。公元前678年,晋国曲沃武公攻杀晋侯缗,尽取晋地,并侵吞了贾国的领土。贾国灭亡后,子孙以原国名“贾”为姓氏,此为以国为氏之贾。
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狐偃,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为公子时曾出亡在外19年,狐偃一直侍从,出谋划策。重耳即位为君后,重赏狐偃,并让他出任上军统帅。后来,狐偃之子射姑任晋国太师,继重耳之位的晋襄公把原贾国之地赏给他作为封邑。狐射姑又称贾季,字季他,其后代以封邑为氏,此为以邑为氏之贾。
七十、邹姓
邹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封邑为氏。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据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的八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城市东南),其后代有一支以他的封邑名为氏,即邹氏;另一支出自曹姓,形成于战国时期,系以国为氏。西周初年,武王分封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邾国,又称邾娄,初都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纪王城)。到战国时期,邾国以邾、娄合音为邹而改名邹国,后邹国为楚国所并,子民以国为氏,即邹氏。除上述两支邹姓外,邹姓还有两支较小的来源,一支出自蚩尤。黄帝败蚩尤于阪泉之野,迁其民于邹屠,以地命族为邹屠氏,后来邹屠氏又分为邹氏和屠氏;另一支出自越王勾践。勾践的姓氏原本为驺,后因笔误被写为邹,又因驺与邹可以通用,所以越王勾践的后代也有人以邹为姓,繁衍至今。
七十一、石姓
石姓的始祖是春秋初期卫国大夫石碏,系以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分封同母弟姬封(即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春秋初年传至卫庄公。石碏(即公孙碏,字石)时为上卿,是康叔的八世孙,曾进谏庄公,反对庄公任其宠姬之子州吁为将。后庄公之子桓公继位,撤州吁之职,州吁逃往国外。十几年后,州吁率党徒秘密回国,在桓公去洛阳朝觐周王的送行宴上袭杀桓公,自立为卫君(公元前719年),并任用石碏之子厚为大夫。石碏对儿子的行为非常不满,趁儿子向自己讨教治国方略时设下一计,引州吁与厚到陈国,使其二人被陈国大夫子针所抓。卫国派人杀死州吁,石碏则亲自派人杀厚于陈。石碏为国大义灭亲,甚得时人称赞。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为氏,即石氏。另外,石氏还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将鲜卑族的三字姓嗢石兰氏改为石氏。
七十二、熊姓
熊姓的来源主要有二,其一为黄帝有熊氏之后。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长居姬水,因而又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市),故号轩辕氏。建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故亦称有熊氏。黄帝后来打败炎帝和蚩尤,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奉为中华人文始祖。在他的后代中,有人以他的号有熊氏为姓,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熊姓。熊姓的第二支为楚国鬻熊之后,以王父名字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玄孙陆终的第六子名叫季连,季连的一个孙子名叫穴熊,穴熊的裔孙又有人名叫鬻熊,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其后代有人以他的名为氏,称为熊氏。由于颛顼是黄帝的玄孙,所以这一支熊氏也是黄帝的后裔。鬻熊的曾孙熊绎,以文王功臣之后被封于楚,后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国,公元前223年灭于秦,楚国贵族中又有更多的人以熊为姓。
七十三、孟姓
孟姓源头有三支:其一,颛顼时有大臣孟翼,其后以孟为氏。其二,出自鲁国(姬姓)。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子庆父,称仲孙氏,后叛乱未果,自杀,其子孙以庆父在鲁桓公庶子中排行老大,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其三,出自卫国(姬姓)。卫襄公之子公子絷,字公孟,称为公孙絷。其后以公孟为氏,后又去“公”为孟氏。
七十四、秦姓
中国古代姓氏书多把秦姓列入以国为氏之类,认为秦姓是秦朝亡于汉后,子孙以国为氏。其实,秦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伯益。伯益是五帝之一颛顼的裔孙,因功被虞舜赐姓嬴。伯益的后裔非子因有养马之技被周孝王封于秦邑(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其后或姓嬴,或姓秦。非子的后裔建立的秦国在公元前206年灭于汉,子孙以国名秦为姓。
除以国为氏之秦外,还有以邑为氏之秦,是周公姬旦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建立鲁国,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伯禽裔孙有为大夫者,食采邑于秦(今河南范县东南),遂以邑名秦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