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阎姓
阎姓系由姬姓所衍生,具体来说有三个来源,均与带阎的地名有关。第一支出自吴国始祖仲雍的曾孙仲奕。周武王封仲奕于阎乡,子孙因以阎为氏。第二支阎姓出自西周昭王少子。昭王姬瑕的小儿子出生时手心中有文曰“阎”,后被周康王(昭王之父)封于阎城,因而得阎姓。第三支阎姓出自春秋时晋成公之子懿。这一支阎姓的发展最为辉煌。唐叔虞的后代晋成公,封其子懿于阎邑(在今山西运城市一带),晋国灭亡后,懿的子孙散处于河洛一带,以封邑作为姓氏,就是阎氏。
七十六、薛姓
薛姓源出于任姓。相传黄帝有25子,得12姓,其中的任姓出自黄帝的小儿子禺阳,系因受封于任地而得姓。禺阳的12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被更封于薛(在今山东滕州市南),建立薛国。商汤时的名臣仲虺就是奚仲的12世孙。商末,周伯季历娶薛侯的女儿大任为妻,生下姬昌,就是周文王。春秋后期,薛国迁至下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直到战国时期,薛国历64世后为齐国所灭(一说灭于楚),子民以国为姓,姓薛。
出自舜帝的薛姓也是当今薛姓中较为重要的一支。舜帝裔孙胡公满在西周初年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传数代后公子陈完因内乱而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陈完后裔在齐国发展壮大,最终夺取姜姓齐国的天下。战国时,陈完裔孙田文(即孟尝君)因功被封于薛国故地。秦灭六国后,孟尝君的子孙为表示对封地的怀念之情,遂以封地之名薛为姓。
另外,还有出自少数民族的薛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鲜卑族的叱干姓改为薛姓。
七十七、侯姓
侯姓来源有六支:其一,出自姬姓。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逃往他国者以姬缗的爵位命氏,姓侯。其二,出自姒姓。夏后氏的后代封于侯(地址不详),子孙以侯为氏。其三,春秋时郑国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以侯为氏。其四,苍颉之后。苍颉是河南南乐人,所以这支侯姓出自河南。其五,出自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的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侯伏侯氏均改为侯氏。其六,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赐姓为侯氏。
七十八、雷姓
雷姓为方雷氏的后裔。方雷氏为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后其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复姓方雷氏。后来发展成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雷氏:十六国时,居于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羌族人众多,如前秦大司马雷弱儿;汉代以后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瑶、苗、黎、布依、畲等族中,至今,瑶、畲中的雷姓仍为大姓。
七十九、白姓
白姓得姓于春秋时期,系以字、以邑为氏。以字为氏之白姓源出秦国。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后为晋所灭。虞之公族百里奚作为伯姬的陪嫁奴隶到了秦国。百里奚有个朋友叫骞叔,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用重金把骞叔从齐国召至秦国,封为大夫。骞叔的小儿子名丙字白乙,为春秋时期秦国名将,其后代以他的字为氏,
姓白。以邑为氏之白姓源出楚国。楚平王于公元前527年派大夫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娶妻。费无忌见秦女貌美,便先回国劝平王自娶秦女,并诬告太子与大臣伍奢合谋造反。平王不辨忠奸,囚禁伍奢,并欲杀太子建。太子建逃到郑国,其儿子胜由伍奢之子伍子胥携带逃至吴国。平王之孙惠王即位后,于公元前487年将胜召回楚国,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包信镇西南),称为白公胜。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发动政变,失败被杀。白公胜的子孙以其封邑为氏,即白氏。此外,中国古代南方有一个白民国,唐代于其地置白州(治今广西博白县),当地人有的以地为氏,姓白。
八十、龙姓
龙姓来源有四支:其一,黄帝时有臣子龙行,为最早的龙姓人;其二,舜帝时,有纳言官名叫龙,其后以龙为氏;其三,舜帝时,颛顼后裔董父为驯龙能手,被赐号为豢龙氏,其后有以龙为姓者;其四,帝尧后裔刘累被夏代的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其后有以龙为姓者,此支为龙姓主源。
八十一、段姓
段姓出自姬姓,得姓于春秋时期,祖根在河南荥阳,始祖是郑国公族共叔段。春秋时期,郑庄公封其弟叔段于京(今河南荥阳市京襄城村)。公元前722年,叔段进攻郑国都城,失败后逃至鄢(今河南鄢陵县),再败后逃至共(今河南辉县市),被称为共叔段。后来,共叔段的子孙有人以他的名字为姓,是为段氏。
八十二、郝姓
上古时,太昊伏羲氏为三皇之一,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太昊有佐臣郝省氏(一作郝骨氏,或作郝胥氏),至商代末朝第29王帝乙时,郝省氏的裔孙期被封于郝乡(一般认为在今山西太原市,有人认为在今陕西周至县终南镇),期的子孙以封邑名为姓,姓郝。但《通志·氏族略》等书认为期为帝乙之子。这支郝姓为当今郝姓主源。郝姓还有其他来源,多出自少数民族:汉魏时,居于中国西北的乌桓族有郝姓;唐代,分布于今四川汉源一带的土著少数民族有郝、杨、刘三姓,其中尤以郝姓人口为众。
八十三、孔姓
提到孔姓,有“天下无二孔”之说,其实,孔子所出的那支孔姓只是孔姓的源头之一,这支孔姓源出子姓。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夫人名叫简狄,食燕子卵而生契,遂以子为姓,成为商族始祖。后商汤(名履,字太乙)建立商朝,其子孙多人除继承王位者外,都成为贵族。在这些人中,有人为纪念商汤,便将他的姓氏和名字加在一起(以子加乙),稍加变化,成为孔姓。商朝灭亡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衍继位。微仲的曾孙是宋闵公,宋闵公的玄孙是正考父,正考父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生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父,以祖父之字孔为氏。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孔子即是睪夷父的玄孙。上述出自子姓的孔氏有两支,其中尤以出自孔父嘉的孔姓为当今孔姓人的主体。除出自子姓的孔姓外,孔姓还有其他来源:春秋时,郑国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如孔叔;卫国有出自姞姓的孔氏,如孔悝;陈国有出自妫姓的孔氏,如孔宁;齐国有出自姜姓的孔氏,如孔虺。可见孔姓至少有以上六个源头。
八十四、邵姓
邵姓原作召姓,源出姬姓,始祖为姬奭。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姬奭被封于燕,由其子就国,自己则另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称为召公,历代相沿。周王室东迁后,召公被改封于召(今河南济源市西)。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召公后裔分散各地,相约以祖上原封地“召”为姓,其中居住在河南汝南、安阳一带者,在召字旁加“邑”,成为邵姓。
八十五、史姓
史姓系以职为姓,其起源有两支。一支是唐人颜师古《急就篇注》所云“周大夫史佚之后,周又有史籀,晋有史黯,秦有史颗,卫有史狗、史鳅,其后并为史氏”,史佚是西周初年的史官,其子孙有以史为姓者。春秋战国时期,晋、秦、卫等国均有史官以职为姓。一支是南宋罗泌《路史》所云“仓颉后有史氏”。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其后代有以职为姓者,即史姓。这支史姓产生的时代比第一支要早得多。另外,古代有一个史国,为唐代西北“昭武九姓”之一,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南方,史国人到中国定居者,以史为姓。唐代的史大奈,本为西突厥人,被高祖赐姓史氏。
八十六、毛姓
毛姓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支出自周文王之子姬明。文王第九子姬明被封于毛(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为伯爵,史称毛父明。毛国到春秋时期仍然存在,后来毛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即毛氏。第二支出自周文王之子姬叔郑。文王第八子叔郑被封于毛(今陕西岐山县一带),为公爵,称为毛公,这个毛国一直存续到西周晚期,后来毛国灭亡,子民以国为氏,姓毛。
八十七、常姓
常姓来源主要有四支。其一,黄帝时有大臣常先、占月官常仪(黄帝次妃),为常姓最早的历史人物。其二,出自姬姓。唐叔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封其支子于常邑(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其后以地名为氏,即常姓。这支常姓的祖根在河南淇县。其三,出自恒姓。北宋时,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恒惠公的恒姓为避真宗赵恒讳而改为常姓。其四,出自吴国公族后裔。春秋时,吴国国君把一个庶子封于常(今江苏常州市),其后人以邑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