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同是扶危济困,孔子为何对子贡和子路褒贬不一

(2022-03-31 22:30:02)
标签:

转载

分类: 诗文美图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家思想中的仁爱、互助、奉献等精神。它要求人们,对处境危急、遭遇困难的人,要积极施以援手、给以救助。但是,两千多年前,子贡和子路都做了扶危济困的好事,身为老师的孔子却对他们一褒一贬。同样是助人义举,为什么得到的评价却是天壤之别呢?

http://userimage7.360doc.com/16/0313/07/3157924_201603130752460203618053.jpg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位列七十二贤。子贡口才好,善经商,据说他富可敌国,每到一个诸侯国,都会受到很高礼遇,就像马云到各个省市一样;子路勇敢尚武,性格耿直,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甚至敢于和孔子对掐。

先来看子贡(端木赐)做了什么义举。当时鲁国有很多人在其他国家沦为奴隶,鲁国政府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规定:谁发现鲁国人在别的国家做奴隶而出钱帮助赎身的,赎金可以到鲁国国库报销。这个法令很好!有一次,子贡在别的国家发现了鲁国的奴隶,就出钱把人给赎回来了,子贡认为自己是儒家弟子,应该讲仁义,做好事不应该让国家掏钱,所以子贡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这就是“子贡拒金”的故事。没想到,孔子知道这件事后,不仅没有表扬,反而批评了子贡,他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

      再来看“子路受牛”的故事。有一天,一个人不慎落水,落水者不习水性,拼命挣扎。危难之时,恰好子路经过,他勇敢伸出援手,把落水者从水里救了起来。那个人很感激子路,第二天牵了一头牛送给了子路,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子路欣然收下了牛。那时候的一头牛,应该是很贵重的,有可能是一个家庭最值钱的家当。孔子听到以后,表扬子路说:仲由啊,你做的很对。

同样是助人,面对感激和奖励,一个拒绝,一个接受。按照我们世俗的眼光看,子贡很高尚,子路很平庸,但他们的老师表扬的是子路,批评的是子贡,为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孔子拘谨、严肃、呆板,思考处理问题教条化,其实不然!孔子考虑具体问题,一向是灵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般性的概念和道德教条上,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观察细节中寻找真理之所在。孔子之所以批评子贡,是因为子贡这样做了以后,别人也不好意思去领取补偿金了,进而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孔子认为,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闲麻烦去赎回这个人,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算是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偿,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能够因为他心中的“义” 而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而子贡的做法,固然为自己赢得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标准,往后那些赎了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子贡此举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恶行。因为这样,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或者他们不像子贡那么喜欢出风头。于是,很多鲁国人会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所以孔子才批评子贡。

孔子之所以表扬子路,是因为子路因救了落水者而获得大家的称赞,他因此收获了“义”,而之后接收了落水者送的牛,这让甘冒风险做善事的人获得了“利”的补偿。子路因为救落水者而名利双收,这样自子路以后,大家遇到落水者,就会去救了。这个影响是多么好啊!这就是所谓“子路受而劝德 ,子贡让而止善”。从这一表扬一批评中,我不得不佩服孔子的睿智和高明。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