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胡跃荣词谱·《风入松》
(2022-03-12 08:07:20)
标签:
转载 |
分类: 曹全诗词 |
胡跃荣著《词谱真鉴》
●《风入松》词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添字格)。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添字格)。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律说明:
格律中句末为平声的都可踩平声韵,不可换韵。主旋律是“仄仄平平”。
《风入松》词式中添字格是内含一个衬字的强调句型,实际上是将七言诗句的“4、3”结构转换成“3、4”结构而已,可以当作是六字诗句前添了一个衬字,所以,该句若不写成强调句型时一般要减字写成六言诗句。
宋词的同一句组中字数相同的都可写成对偶句或排比句式,同一句组中字数不同的相邻语句都是延展句式,在有句型的条件下,平仄都可以调整。若要逃避句型时,可摊破使一个句组中相邻的句子字数不相同。延展句式中的分段符只是表示句读而已,分段符可以移动,除七字延展句外,高品质的延展句中的分段符都是可以省略的。例如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原本可以用诗句替换法替换前七字句而写成对仗句式,若要回避句型句式的问题就可将后七字句改变句读成含一个衬字的添字格强调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结构,因为衬字可去,实际上其前后句字数不相同的“7、6”结构,便自然回避了对偶句或排比句型的问题。同理,《风入松》上下阕起句是将“6、6”结构的句式摊破成了“7、5”结构,但仍然可以写成七字句句首两字引领的对偶句或排比句了。
于是可知,《风入松》词式原本是对六言排律诗改造而来的上下阕复制式。有些人之所以将上下阕第二句写成四字句,即将上下阕起句写成“7、4”结构,一是忽略了宋词对起句的格律要求特宽松,于是按主旋律为“仄仄平平”判别而将此句认作为五字添字格句式,于是可减一衬字不作强调句型而已,也能说通;二是没能理解《风入松》词式原本是对六言诗改造而来的,词调依托的是诗声,原本就无须刻意制作词调,故起句句末作“2、3”句读其实不会明显地妨碍词调。再者,韵脚处的“仄平平”原本就是“仄仄平平”的促调形式,若不懂得这些声律原理,此处用四字句就显得特别安全,仅此而已。此法可参见《洛阳春》格式的变化。
自然,《风入松》词式的上下阕起句不能复原成两个六言诗句结构,否则就成了《何满子》了。这样看来,宋词艺术可能会是因为“倚声填词”而来的么?
这些都是宋词最基本的语音与句法规范,却都给宋词作者留有充分的余地,懂不懂宋词的句型句式或能不能提高诗词语言的品质都没关系,量力而为而为就是了,但作品的水平究竟如何,还得交由读者评判。同时,所有这些语法句法和宋词依托句型句式生成语气语调的方法,以及许许多多这类由诗改制而来的词调都足以鉴证:“倚声填词”原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而且也不是什么“可平可仄”以及所谓“又一体”的问题,太多的谬论都是宋之后的人们不了解宋词艺术而捕风捉影所产生的,还真不必说是文学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退化所致。明白了这些道理才可能在写诗填词中成就语言艺术,提高文学创作水平。
附录482《风入松》词例
《风入松》(秦观)
崇峦雨过碧瑶光,花木递幽香。青冥杳霭无尘到,比龙宫、分外清凉。霁景一楼苍翠,薰风满壑笙簧。
不妨终日此徜徉,宇宙总俳场。石边试剑人何在,但荒烟、蔓草迷茫。好酹杯中芳酒,少留树杪斜阳。
《风入松》(张炎)
门前山可久长看,留住白云难。溪虚却与云相傍,对白云、何必深山。爽气潜生树石,晴光竟入阑干。
旧家三径竹千竿,苍雪拂衣寒。绿蓑青笠玄真子,钓风波、不是真闲。得似壶中日月,依然只在人间。
《风入松》(晏几道)
心心念念忆相逢,别恨谁浓。就中懊恼难拚处,是擘钗、分钿匆匆。却似桃源路失,落花空记前踪。
彩笺书尽浣溪红,深意难通。强欢酹酒图消遣,到醒来、愁闷还重。若是初心未改,多应此意须同。
《风入松》(周密)
柳梢烟软已璁珑,娇眼试东风。情丝又逐青丝乱,剩寒轻、犹恋芳栊。笋玉新裁早燕,杏钿时引晴蜂。
当时兰柱系花骢,人在小楼东。莺娇戏索迎春句,爱露笺、新染香红。未信闲情便懒,探花拚醉琼钟。
《风入松》(周密)
枇杷花老洞云深,流水冷冷。蓝田谁种玲珑玉,土华寒、晕碧云根。佳兴秋英春草,好音夜鹤朝禽。
闲听天籁静看云,心境俱清。好风不负幽人意,送良宵、一枕松声。四友江湖泉石,二并钟鼎山林。
【注】周密之所以要特地写两体《风入松》,可见他自己也知道,声律是语言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倚声”所得。
《风入松》(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生苔。
《风入松》(康与之)
碧苔满地衬残红,绿树阴浓。晓莺啼破眉心事,旧愁新恨重重。翠黛不禁重扫,佳时每怨难同。
花开花谢任东风,此恨无穷。梦魂拟逐杨花去,殢人休下帘栊。要见只凭清梦,几时真个相逢。
【注】康与之词是将五字句认作添字格而去掉了一个衬字所以写成四字句,同理,将后句七字添字格去掉了一个衬字写成了六字句。
《风入松》(陈允平)
西清人住水云乡,心静日偏长。闲中自乐壶天趣,笑红尘、谁是羲皇。垒嶂双溪争似,西湖雨色晴光。
碧龟巢处藕花香,波影浸书床。庭前一种红兰树,薰风又、吹长瑶芳。竹外椿前舞采,柳边槐底鸣榼。
【注】陈词的句子“垒嶂双溪争似,西湖雨色晴光”想说的仅仅是是“双溪争似西湖”,这样行文也太不成诗了,为合律而已。此句自然只能读成“垒嶂,双溪争似,西湖雨色晴光”,按“倚声填词”者的说法,又可被夸张成“精通声律”了,这类“倚声理论”的例子实在太多。
特别声明:《词谱真鉴》如同《诗词入门》、《诗词写作》和《诗声词调》一样,这系列专著中所引用的大量词例无非是用以见证作者的理论、观点、方法和诗词艺术的,而不是单纯地编辑词谱,真正鉴定的是诗词艺术及其创作规范,根本就没有论证过任何词谱的是与不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之后,根本就不需要论证那些是与不是了),即便可以当作词谱也和任何其他人的此类书籍无关,根本就没有与之相似或相融的地方,更何况这个系列中注解格律和语法的专用名词也是作者自创而独有(无其他书籍可索引),所以这个系列都是“著”而不是“编著”(无可编)。读者若不以为然,可以将词例当成《附录》看就是,换句话说,此书之所以没有将词例作为《附录》编辑,只是为读者研究和鉴证需要求证的一切问题提供方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