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析法”巧写看漫画的启示——读漫画《假文盲》的启示写作心得(黄继森_新浪博客)

标签:
黄继森漫画的启示 |
分类: 玩作文 |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是《漫画的启示》,第一幅漫画是《大树下》,第一幅漫画是《假文盲》。下面以第二幅为例讲讲我的“四步导写”教学环节和用“分析法”巧写“启示”指导心得。
一、复习旧知识,心理减压导兴趣
由读后感话题谈话导入,回忆写读后感的经历,总结经验和方法。我教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构思抓要点,内容找生活”,另一个是《读后感写作歌》(点击可链接)。要让学生明白,看漫画写启示并不难,跟写读后感的方法是一样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当然了,导入方法很多,情境导入法更绝,创设一种假文盲现象,即兴表演现场发挥,课堂更出彩,学生更喜欢。
二、出示新教材,理清思路导结构
写什么?怎么写?教材有三点提示。
1.观察:看看漫画画了哪些有趣的内容,可笑之处在哪里?
2.思考:借助漫画的标题和简单的提示语,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示。
3.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受到的启示。
如果满足于解读这三个要点,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要让学生下笔不难,还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构思要抓“要点”。为此,我列出了下面5个要点,并在分步教学环节中完善括号里的内容。
1.看了什么?(有何印象?)(略)
2.画的是什么?(较详)
3.想了什么?(有何感受?有何启示?)(略或较详)
4.联想到了什么?(有何故事?有什么看法?)(详)
(1)身边的人;(2)身边的事;(3)身边的现象。
4.怎么结尾?(略或较详,酌情处理)
(1)总结全文;(2)点明中心;(3)提醒自己;(4)发出呼吁。
三、寻找人和事,联系生活导材料
写第二要点中的“想了什么?(有何启示?)”,应该不难,思考,即心有所想,写看漫画思考时内心的想法。而“想了什么?(有何启示?)”也相对容易,启示,即心有所悟,写思考后明白的道理,自然就解释了自己的观点,写下了中心句。
选材的重点要放在第4点“联想到了什么?(有何故事?)”。引导学生找材料,既要用上“内容找生活”,又不要去“摆出事实来印证,事例可选正和反”。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很容易找到面对警示文字或提示标志假装视而不见的生活现象,比如:踩踏草坪的,医院大声喧哗的,公交车上占专座的,上下楼梯不靠右行的,乱扔垃圾的,男厕所小便不入便池的,占用紧急通道的(包括医用、消防等)……
四、举例评和议,师生互动导方法
“讲透道理扬正气,评评议议抒己见”,是《读后感写作歌》归纳的核心方法。尽管用此歌诀教学读后感效率大增,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评、如何议、怎样讲道理,就还要通过教学活动来细化方法,让方法具体可感,拿来就能用。
于是,我研究了“分析法”。怎么分析?从哪些“点”去分析?我以举例的方式,在“分析法”旁边依次排列板书:“叙述与想象”“贬”“评”“议”“问”“训”“劝”“讽刺”“谴责”“呼吁”“不字句”“巧用成语”“巧用排比”等13种方法。有些方法之间可能有交叉或包含关系,不要太在乎,列举得越多,学生思路越活越。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引导语言,比如板书“训”时,可以气呼呼地说:“你给我训他一顿,狠狠地训!”板书“讽刺”的时候:“谁能用讽刺挖苦的话来指责他?”
注意,这些方法是可以混用的,是可以组合使用的。每一种方法都应该有例句,例句可以是老师说出来的,但最好是老师引导学生发言。至于运用这些方法时如何组织语言,除了这里提到的例句外,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很关键。因为课外有积累,课内有示范,学生才能够熟练运用对句、排比句、“不”字句和多种问句,继而收到语言出彩的效果。
以上教学方法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提到的写作技巧却与众不同,而且大多是教科书上没有的,难以阐述清楚,就以习作中孩子们的精彩语段举例说明吧。
1.叙述(描写)与想象(联想)
(1)最前面的那位,头发梳得溜光,微微有些发福,眼睛半闭着,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第二位呢,高高瘦瘦的,头上扣顶帽子,也学着第一位闭目养神。再往后的那位男士,戴了一顶鸭舌帽,架着副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可他像是看不懂字似的,理直气壮地站着。至于最后一位,估计是做贼心虚,干脆戴上口罩遮住了脸,眼里看不到一点儿羞耻。更喜剧的是,通道旁边,还真有一对母子被挤在了外面,一脸惊讶,一脸无奈。
(2)第三个是个中年男子,穿着铮亮的皮鞋,仿佛在想:前面那两个年轻人都在这儿排队,我年龄这么大,管它干啥?最后一位戴着口罩,虽然看不到他的脸,但是他一定在坏笑。
(3)而他们旁边,还真有一对母子可怜巴巴地站着,年轻的母亲满腹疑云,可能在想:这几个人穿得这么体面,居然是文盲?
2.贬
医院的墙上贴着大大的“静”字,而有些人则像没有看到一样,大声打电话或大声喧哗,完全无视墙上的“静”字,他们是不识字吗?不,这么简单的字,三岁小孩都会认呀!他们就是假文盲!
3.评
(1)要知道这些带着私心的小动作,方便了自己,却给医生、给护士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可能耽误他们抢救病人的宝贵时间……
(2)很明显,他们就是一些没有公德心的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去想想别人的感受,不去想想别人该怎么办。一个个假文盲,一个个明知故盲,这个盲,不是真正的盲,而是心理的盲,是道德的盲。
(3)生活中也有许多人是这样的,他们都是“文盲”,都是“瞎子”,既看不懂标志,又读不懂文字。
(4)没人坐的时候坐坐,这也没什么,但车上有老人时,他们不但不礼让,还常常理直气壮。这样的人,实在令人痛心啊!
4.议
(1)眼盲者,看不到世界而痛苦;心盲者,世界看到他而痛苦。所以我们不能做假文盲,尤其是小学生,不要因为年纪小就放纵自己做假文盲,应该处处约束自己,做个有公德心的人。
(2)他们一个个自私自利,时时刻刻只为自己着想,丝毫不替别人着想。为了给自己带来方便,他们做什么事都我行我素。虽然明明知道会给别人带来害处,却一点廉耻心都没有。
(3)在医院里,总会有那么些人,挥动着手臂,放开嗓音,大呼小叫:“我在这儿,我在这儿!”然而,在他们身旁的墙壁上就贴着大大的“静”字。或许因为他们的呼喊,医生分神,病人失眠,家属烦躁。这一切的一切又由谁来承担呢?
5.问
(1)难道他们不识字吗?不,他们看来一个个衣冠楚楚,显然是接受过教育的人。那他们为什么会装成“瞎子”呢?这个,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吧。
(2)这些人真的不认字吗?不,显然不是。他们一定都认识这些字,可他们怎么还站在不该站的位置上呢?很明显,他们就是一些没有公德心的人,
(3)他们老了?不老啊!他们弱了?也不弱呀,一个个身体倍儿棒。他们病了或是残了?也没有啊,一个个脸色红润,四肢发达。他们是孕妇?也不像啊,有的还是男的呢。那他们为什么要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呢?
(4)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假文盲居然越来越多。什么时候,我们能欣喜地发现公交车上感人的让座?什么时候,我们能欣喜地发现人们扶老人过马路?什么时候,我们能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开始保护绿草?
6.训
(1)巷道里明明写着大大的“静”字,一个中年妇女却大声向人打招呼:“这,这,在这儿!”正因为她这五个字,刚入睡的小婴儿被吵醒了,哇哇大哭,宝妈束手无策。您也当过妈妈呀,怎么就不能体谅一下当妈妈的累?麻烦您把眼睛再睁大一点吧,那墙上多大一个“静”字啊!
(2)你老?不老啊!你病了?气色那么好!你是残疾人?不是啊,不缺胳膊不少腿!你说你近视了?有几万度啊,看不见?你说你是文盲,你这么年轻,这么基础的字都不会?还是连个小学生都不如?如果没人坐,你站累了不怨你,可老爷爷老奶奶来了,也没见你起身相让啊!
7.劝
(1)人啊,不要因为觉得自己小,自己忙,自己有事,就可以不讲文明,不顾公德心。因此,我奉劝那些假文盲,不要以各种理由麻痹自己。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你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借口罢了。
8.讽刺
(1)你看,他们一个个穿着铮亮的皮鞋,穿着笔挺的大衣,无一不表明他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啊!
(2)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你们视力是真“好”呀!
9.谴责
(1)他们已经缺失基本的道德观,失去了羞耻心,只是一群自私自利的人罢了。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不便,甚至是伤害。
(2)难道他们不认识字吗?不,答案是不,他们肯定识字!前两位闭着眼装作没看见,可以看出他们没有公德心,他们不讲文明,他们只是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他们是多么自私自利,多么损人害己呀!他们就这么装下去,演下去,演个缺德的假文盲吗?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3)第四个男人戴着口罩,虽然看不见他的面容,但能看见他的心,一颗肮脏的心,一颗满是污秽的心。
10.“不”字句
(1)漫画对那四个男子的做法是多么的讽刺!不,不仅仅是讽刺那四个男子,也是对和四个男人一样的假文盲的讽刺。
(2)假文盲让人可恨,不,是让世界可恨!即便他们戴着口罩,我们看不见面容,可他们那颗心我们看得一清二楚,他们的心是缺公德的,是不知羞耻的。
(3)生活中怎么能有这样的人呢?难道这群人不认识字吗?不,他们是假文盲,是眼盲,而且是心盲,是真正正的心盲!
11.呼吁
(1)为了使这个世界更完美,为了使这个世界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中不要这样的假文盲!让我们一起鄙视这些假文盲,让他们无处藏身,快快消失吧!
(2)如果这个世界少一点像这样的人,不,是没有这种人,全都是能为别人着想的人,那么,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幸福!所以,请你保持一份有爱的心,不要被这种自私自利的念想给蒙蔽了!请你要有公德心,讲文明,让这个世界因你而美好!
12.巧用排比(略,见上)
13.巧用成语(略,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