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陈大伟老师《有效观课议课》有感(黄继森)

(2021-04-01 10:13:28)
标签:

黄继森

怎样观课

分类: 教育综合
听陈大伟老师《有效观课议课》有感(黄继森)

    听陈大伟老师《有效观课议课》有感

     黄继森

 

参加网络培训的时候,我在中国教师研修网观看了陈大伟(成都师范大学副教授)老师《有效观课议课》讲座,感触很多,收获很大。虽然我们是作为科学科教师参培的,但是老师将众多跨学科的案例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如何观课议课,让人感觉讲得实在,听得舒服。

陈老师在第五讲中讲到,有效观课要让自己在观课中“累”起来,这话很实在,用心却听,用心去看,用心去记,用心去思,那就真的是:累并快乐着,累并收获着。

我以为,无论是听教研课、示范课还是赛课,由于观课者观课动机不一,评价标准不一,教学理念不一,认知角度不一,总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这是正常的。但是,但凡观课,无论是新手上路还是小有名气的,无论听的是公认的好课还是有争议的课,抑或是不尽人意甚至是失败的课,如果我们能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思考,去审视,应该都会有所得的:

一、思考“为什么不能这样上”,总结失败的教训

常规教研中呈现的随堂课,或者领导所听的随堂课,往往容易出现失败的课例。作为一线教师(暂且不讨论领导从检查的角度怎样听课)听了这类所谓不成功的课例,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更不能说三道四,评头品足,更不能诋毁授课者,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应该是:“为什么不能这样上?”

二、思考“为什么这样上”,总结成功的经验

如果听课者对教者呈现的教学案例持欣赏的态度,不能简单地为之叫好,也不应该盲目地照搬,而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上?更高级的思考方式,是由案例想开去,升华到理论层面,比如可以联系课改精神、课标精神和新的教学理念来思考,这样就容易把授课者通过课例传递出来的教学思想悟透,继而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反思“还可以这样上”(也可以理解为“能不能不这样上”),拓展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的风格。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活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因此,对于上面所述的成功课例,我们听课之后,在思考“为什么这样上”之后,还应该针对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上升一个层次进行深度思考,即:“能不能不这样上?”“还可以怎样上?” 这样,我们更容易吸收他人有益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我想,如果一线教师拥有上述三个角度的听课反思技巧,大多数教师不仅容易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且还有利于速快拓宽视野,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与“学术”的差距。

时间仓促,表述可能不尽准确,姑且作为听陈大伟老师讲座的观课探讨引子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