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长大了》习作批改建议(黄继森_新浪博客)

标签:
黄继森那一刻我长大了 |
分类: 玩作文 |
《那一刻,我长大了》习作批改建议
黄继森
1 《窃书记》修改记
《窃书记》是五年级小作者的一篇习作,全文语言较为流畅,叙述清楚,做到了生动传情。然而,虽然优点较多,但仍无法遮掩一个突出的问题——详略处理不恰当,而且文章太长,也不适合于小学考场作文。
“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是这次(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批改作文的时候,我们要重点关注这一目标。
这一要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部分”,二是要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怎样确定一件事的重点部分?为了便于小学生掌握文章的详略,我把这些技巧编成了一首《详略歌》——
歌诀告诉我们这样三个要点:第一,与中心思想无关的坚决不写,再美的语句也要删掉;第二,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是次要材料,应该要略写,也就说叙述清楚即可,要“惜墨如金”;第三,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是重点部分,要写具体,也就是要详写,甚至可以不惜“挥金如土”。
由此可见,要把握文章的详略,首先得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主要情感,比如我们写《那一刻,我长大了》,那就要借自己经历的这件事情告诉读者:我长大了,我懂事了。
但是小学语文教材不提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还给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提法——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咱们以《窃书记》为例,具体到我“窃书”这件来事说吧。事情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先睹为快,“我”偷偷将何欢课桌上的三本书藏进书包拿回了家,后来发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想办法向同学道歉,竟然得到了宽容。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两个目的:一是表达自己的忏悔,二是表现同学何欢的宽容之心。明确了这个中心,就容易确定材料的详略了。
写一件事的时候又怎样“写具体”呢?
要写具体,就要详写。“具体”的意思是“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显然,写具体要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要做到“动作准,神态活,对话真,内心细”,以求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生动感人。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窃书记》初稿吧。
《窃书记》初稿及问题点评
欢笑,气愤,悲哀,感动,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词语,却组成了两个不平凡的字——成长。在一个人的记忆中,会留下许多难忘的事,可能是一句话,一次挑战,一次挫折……但对我来说,更忘不了那三本书,那个深刻的教训。
【从字数上看,开头90多个字,约占全文820个字的11%,这就显得详略不当了。而且议论开头比较空洞,显得老套,缺乏新意。】
上二年级时,班上流行起了看小说。一个周五的下午,我正向着教室狂奔。刚跑进教室,正想看会儿书,预备铃响了。唉,这预备铃早不响晚不响,偏偏在这时候响。老妈跟我老妈跟我作对就算了,偏偏你也与我作对!
【上一段与文章中心无关,除了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其余的写一个字也多余!】
不知不觉,下午第二节课的铃声响了。因为是体育课,我找了个借口,便待在教室里看书。体育委员见状,也就不勉强了。
【上一段只需简单交代,但体育委员没必要出现。】
课上,同学们在操场玩耍,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在看书。突然,我眼角瞟到了三本书。呀,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希腊三部曲》呀!它们正好好地躺在同桌的桌上,我本不想看着那三本书,可那书却像活了似的向我招手。我开始为自己找借口,俗话说:“窃书不算偷。”反正我只是看看,看完就还回去,没什么的。于是,我将书放入了自己的书包里。
【上一段是重点部分,详写是对的。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同桌是个关键人物,写文章,重要人物一定要出现名字;第二,我“窃书”的理由不成立,应做必要的铺垫,比如“我很想看,可是上次跟她借书就被拒绝了一次。”】
回到教室,只见教室里怒气冲冲的同桌正如同狮子般发出一阵阵怒吼:“谁拿了我的书?是不是你?”我倒吸一口凉气,赶紧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过去。还好,她没有质问我。
【详写是对的,但对“我”的细节描写力度不够。】
放学了,正准备溜回家的我,像特务似的往公交站挪去,不时回回头东张西望,生怕遇上个同学。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我刚挤上车,就听见车尾有人喊着我的名字。我放眼望去,却见到了同桌,她见我一来便向我倾吐苦水。原来书是她向别人借的。我有些惭愧,但没有勇气向她坦白。
【第一,车头车尾咋“倾吐苦水”?交代不清。第二,详写她倾吐苦水,表现出她复杂的内心,才会听得“我”后悔、担心、恐惧,“我”回家后的快速转变也就不意外了。因此,有必要增加对话、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
回家后,我像贼一样把书藏起来。可我心中有些惭愧。“窃书不算偷”,可真是这样吗?其实都是偷窃,都是违反了道德准则。我想了想,知道我该做什么了……
【思想转变太突然,会让读者觉得不真实。】
星期一,我写了张字条向她坦白,她悄悄地告诉我:“我已经重买了书还他了,这三本书就送给你,留个教训。”本以为她会愤怒的,我惊呆了,不禁热泪盈眶……
【这一段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关键部分,一旦交代不清就会显得“假”。】
现在,当我看到那三本书时,惭愧之情仍会涌上心头。那以后,我不觉自己有什么变化,可大家都说我变了。也许,是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做人要诚信,二是人间处处有温情。
【结尾这段文字是点睛之笔,但略显生硬,语言需要润色。写《那一刻,我长大了》这类文章往往要写感悟,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以此印证自己长大了,像《钓鱼的启示》《落花生》这两篇文章就完全符合这个要求。但是,我们还有别的方法可以用,比如,不把“道理”“启示”说得那么直白,也可以这样说,不一定非要写“感悟”,写“感受”,写“感情”,同样能说明“长大了”,而且更含蓄,更委婉,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那一刻,我长大了>点睛之笔集锦》例举的10个结尾都是用的这个方法。】
【此外,教材第14页提了这样的要求:“要把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这是不妥当的,一件事的重点部分肯定不只是“那一刻”。这一点,本文不再赘述,教学或批改作文时要加以重视。】
2 窃书记(修改文)
林海音写的《窃读记》影响了许多读者,也感染了我。然而说来惭愧,三年前我做过窃书的傻事。直到今天,那三本书留下的教训,依旧刻骨铭心。
那年我上二年级。一个周五的下午,第二节是体育课,为能尽快看完借来的小说,我找了个借口待在教室里。突然,我眼角瞟到了同桌何欢桌上的三本书,那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希腊三部曲》!
它们像活了似的,似乎在向我招手,我顿时觉得非看不可。想到上次跟她借书被拒绝了,我就开始找借口。对,“窃书不算偷”,反正我只是看看,以最快的速度看完,然后悄悄还给她。想到这里,我拿过书放进了书包里。为了掩饰自己,我飞快地冲到了操场。
当我再回到教室的时候,何欢怒气冲冲,正如狮子般发出怒吼:“谁拿了我的书?谁?”我倒吸了一口凉气,赶紧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还好,她没有质问我。
放学了,我像特务似的往公交站溜去,不时回头张望,生怕遇上个同学。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我刚挤上车,就听见车尾有人喊我的名字。我寻声望去,是何欢。她使劲招手,我不得不挤过去。
“那书是我借的,你说倒霉不倒霉?谁就那么缺德呢?”她一见我就倾吐苦水。说着说着,她叹了口子,就垂下了头。这一幕看得我揪心了,可是我哪有勇气向她坦白啊?
回家后,我像贼一样把书藏起来。我心里乱糟糟的。窃书不算偷?窃不就是偷吗?偷窃,是违反道德准则的!
想了半天,我终于决定我该做什么了……
星期一,我将书和字条交到她手中,本以为她会愤怒,不料她只是愣了一下,看完字条后居然悄悄告诉我:“我不生气,我相信你不是偷。不过我已经买了新书还人家了,这三本书就送给你,留个教训吧。”
那一刻,我惊呆了,不禁热泪盈眶了。
打那以后,大家都说我变了,老师更是夸我长大了。是啊,我也该长大了,再不长大,我就对不起何欢,对不起那三本书了!
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