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雎》《蒹葭》看古代婚前隔离教育
(2018-09-22 17:05:3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诗经》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周代礼乐文化即华夏传统文化的载体,因而才被称为“经”。而其内容从农作、婚姻、争战、祭祀、徭役、风俗等无所不包,是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从汉朝起就被儒家奉为经典。2018年9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诗经》邮票1套6枚,其中就有流传千年的爱情诗篇《周南·关雎》和《秦风·蒹葭》。
《周南·关雎》(下称《关雎》)应该是最广为人知、脍炙人口的一首千古绝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这是一首婚礼的祝颂之歌,但实际所写的却是追求爱情的痛苦过程,表现了追求者因沉浸于爱的痛苦时,所产生的如梦如幻的美好情景。小伙子由于想起了被隔离在“河洲”之上的姑娘,“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
“河洲”(沙洲)是周朝时一个青年男女婚前隔离教育的地方。学者刘毓庆在《中国文学中水之神话意象的考察》一文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初期,各民族都实行过两性禁忌与隔离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为避免狩猎群体内部为争夺女性发生纠纷而产生的,那样会严重地影响到狩猎生产。这种男女隔离制度并没有随着狩猎时代的结束而消失,相反,成了一种顽固的礼俗。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关于两性隔离的记载,如《尧典》中记载,尧选定舜为接班人,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舜则将二女隔离于沩水之曲,然后再以妇礼迎娶到虞,这实际上就是婚前性隔离仪式。《礼记·王制》是一则关于周代学校的记载,其所说的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说,性教育是辟雍中的一项主要课程。
古代男女到了结婚的年龄,要接受婚前隔离教育。这一时期至少是三个月,男女要实行严格的隔离制度。女性一般是被隔离于河心岛(沙洲),或者两条河水交汇之处,利用自然条件的险阻,便于隔离期的管理。这个制度,后来发展为《周礼》中的所谓“阴礼”。在隔离期间,小伙子对他喜爱的女子,就只能无可奈何地隔水相望(刘毓庆译注《诗经》)。
了解了诗词的背景,也就理解了小伙子追求爱情的痛苦。情思的火焰一旦燃烧起来,再也难于息灭。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
与《关雎》内容相近的《秦风·蒹葭》(下称《蒹葭》),也是一首被隔离男女无可奈何地隔水相望的千古绝唱:“
《蒹葭》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在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在哪里呢?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蒹葭》中的“伊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在水之湄”,表现的就是姑娘被隔离在“河洲”(沙洲)上,在女性学宫接受教育。男子只能站在蒹葭苍苍的水畔,遥望着水的一方,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惆怅,水阻档了他们相会,美好的愿望被一泓秋水隔在了彼岸。图3为中国台湾省邮政发行的《秦风·蒹葭》邮票,邮票画面为一位姑娘带着一位使女样的女孩站在小河旁遥望着河对岸。
读这首诗,蒹葭、白露、秋水、伊人,构成了一种意境,仿佛使人看到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旷,形只影单的凄凉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