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恒山悬空寺

十一月中旬早晨坐动车抵达山西省大同市,随即前往平城区下寺坡街的华严寺;
始建于公元1038年的华严寺,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被毁后于1140年重建,是现存年代较早、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
主殿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通高四十三米的华严宝塔为大同古城内最高建筑,也是继应县木塔后的第二大榫卯结构纯木制塔;
大同九龙壁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壁前石勾栏围绕影池,九条巨龙倒映池中;
凤临阁酒楼始创于明朝正德年间,因明代游龙戏凤和清朝百花烧麦的佳话而闻名于世,是历代名人雅士云集、美食家乐聚的地方;
酒楼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内部曲栏回廊、移步异景,历史名胜与故事传说雕刻精美绝伦,历史、建筑、旅游、民间民俗与饮食文化完美融合;
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故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建,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沿用至今;
寺院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其中辽代的大雄宝殿、三圣殿和金代的天王殿、普贤阁,三座庑殿顶、四座辽金建筑保存于一寺,在国内为善化寺所独有;
善化寺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大雄宝殿内塑像形态各异、生动传神;
大同古城墙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都城时就已修筑,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历代旧城基础上增筑而成;
陈列馆以北魏、辽金和明代夯土遗迹为主线,借助城墙修复中出土的文物,通过千古名城、盛世重光、金城汤池、京师藩屏等内容展示了大同城墙的历史演变和建筑特色;
陈列馆为研究古代城防设施和城垣建造技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展示了大同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浑源县郊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的悬空寺原名玄空阁,因整座寺院悬挂在悬崖上后改为悬空寺,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悬空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寺不大但巧夺天工也颇为壮观;
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被专家认定为大同里坊制的活化石,独具文化特色的北方民居四合院落,通过蔡家巷、正府巷、广府角等几条街巷形成目字型里坊格局;
关帝庙前广场上有一座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戏台,逢关羽生辰和庙会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典;
关帝庙因专祀关羽而得名,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元代大殿,清康熙、乾隆时均有增建和修葺,是大同唯一的一处元代建筑;
关帝庙山门上刻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楹联,崇圣殿内正中塑有高大勇猛的关公骑马铜像,武圣殿巍然屹立于大庙中心,殿顶为单檐九脊歇山顶,上覆光彩熠熠的琉璃瓦;
作为佛教三大信仰之法华信仰的发源地之一,法华寺以华丽的四柱三门琉璃牌坊代替了一般寺院山门,红、黄、绿三色琉璃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庭院两侧是仿自蒙古包的圆形钟鼓楼;
建于明初的法华寺依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而得名,多民族融合与异域色彩结合的建筑特色明显,寺内人物故事壁画色彩艳丽细腻,观赏价值极高;
藏经阁黄色琉璃瓦顶富丽堂皇,五个宝顶塔刹异域风情浓郁,后寺院的覆钵式琉璃喇嘛法华塔为唯一古物,塔身上部为华丽夺目的黄、绿、紫三色圆形琉璃收檐;
馆内设有昨天今天、古城旧影、十年回眸、改革时代等展厅,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大同百余年历史进程;
通过老旧照片、地图、物品、影像等各类展品,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大同从昔日的明清重镇走到现在改革开放的城市发展变化;
无论古风遗韵还是今日富裕祥和,平城记忆牵引着大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