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三峡博物馆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三)

标签:
杂谈走进博物馆重庆重庆三峡博物馆西京印迹 |
分类: 走进博物馆 |
巧工制木
宋代是中国家具大转型与持续发展时期,金代继承宋式家具发展形态,并加入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因素,使得高型家具更为普及,家具种类式样增多,工艺造型简明隽秀,形成了造型上轻巧明快、装饰上繁复华美的风格,对于高型家具由宋代的普及型向明代的成熟型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近年来,大同地区发掘了多座金代墓葬,随葬器物中出现了精巧的木制家具模型。在这个部分展出了闫德源墓出土的8
件木制家具模型(复制品)。
灰陶质,形制仿木家具,立面呈长方形。正面挡板用两根横账隔为上、中、下三层,上横怅雕缠枝花卉纹,下横账素面。挡板上、下两层用蜀柱分为六上长方形小框;中层分三个长方形小框,每框内菱形开光分饰花卉纹及盆花纹。
松木质,由罗汉腿
、下衬、围板底座四部分组成,围板上、下均饰有钱条,围板与罗汉腿中间用云纹花牙装饰,起美观、巩固的作用。罗汉腿与底圈相连接,底圈下部有六块弧形围板,刻有“万”字及大头鱼形状的两种花纹图案,罗汉腿的中部由十字衬档支撑。手工制作,先粘合卯榫,底涂桔黄色颜料,外罩桐油。

西京印迹-元代 陶盆架

西京印迹-元代 陶盆架
魂归之所
如何面对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困惑。而对待这一困惑,我国从远古社会就出现了以安置灵魂为目的,以处理尸体为手段的纷繁多样的仪式,这种仪式随着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逐步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丧葬习俗。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人虽死了,但灵魂不灭,灵魂仍能干预人事,祈福活人。因此既然有灵魂的存在,死者必然到另一个世界像生者一样进行生活,需要生前所必须的一切。陪葬以及墓室的造型、随葬器物等,将现实世界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亡魂世界。活着的亲人要为死者创造如其生前一样的生活环境。辽金时期的丧葬习俗也完全体现了这一特点。
西京印迹-辽代 彩绘雕花石棺
棺盖呈长方形,盖前沿起云头纹,盖身通体海棠、菊花等纹饰;棺身大头小尾,棺前档嵌小门,门两侧各绘一侍从,后档、侧梆板及棺身雕刻花卉;棺座为长方形,座四周雕一圈花卉纹饰,棺外表施彩绘。整体造型美观精致,纹饰精美细腻。

西京印迹-金代 白釉牡丹纹枕
体呈椭圆形,枕面前低后高,内凹呈弧形,枕面和枕底凸出一周圆形棱边,平底。枕面采用剔采用剔划妆上的装饰手法,枕面边沿划花草叶纹,中部如意形开光,开光内剔划花折枝牡丹,枕四壁印花卉纹。

西京印迹-金代 白釉诗文枕
盘口,短颈,斜肩、鼓腹,三兽足,肩部附双耳。颈部饰夔纹,腹部饰一周凸弦纹。

西京印迹-辽代 彩绘堆花陶魂罐
安魂之器
大同地区辽金墓葬中的随葬器物中出土了大批精美的葬具,多为魂瓶、魂塔、魂坛、石棺、陶棺等。

西京印迹-辽代 彩绘堆花陶魂罐
由莲花盆,中部器身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器物顶部置盆状物,侈口,斜壁,底部呈现细圆筒状、中空、插入中部器身;中部器身上小下大,形似喇叭;底座呈圆形覆盆状,器身持用黑、白、橙三色彩绘。饰卷云、花瓣、兽面纹等,亦雕刻多个花形镂孔。

西京印迹-辽代 彩绘贴塑陶魂盖罐

西京印迹-辽代 彩绘贴塑陶魂盖罐

西京印迹-辽代 贴塑白釉陶魂盖罐

西京印迹-辽代 彩绘贴塑陶魂盖罐

西京印迹-辽代 彩绘贴塑陶魂盖罐

西京印迹-辽代 贴塑白釉陶魂盖罐
壁彩丹青:大同辽代早期壁画墓发现较少,中晚期壁画结构形成一定格局,内容反映逝者生前的真实生活场景。金墓壁画受宋代墓葬流行的开芳宴题材影响,包括主人对饮图、奏乐图、备膳图、侍宴图等。元墓壁画以山水画为主,表现元人寄情山水的意趣。
壁画位于墓室西壁,画面中有九位侍女,或持乐器伴奏助兴,或持茶酒具恭候备宴。另长方形桌上摆满酒食器具、果脯佳肴。
西京印迹-辽代 壁画财帛登册图(复印品)说明
壁画位于墓门西侧,画面中心绘一方桌,下垂围布,上置简囊和软囊。桌旁立两人,头戴二脚平伸黑色硬角幞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袍,一人叉手胸前,执衡器;另一人右手执笔,左手捧一帐册,躬身作记录状。

西京印迹-金代 壁画侍宴图(复印品)
壁画位于墓室西壁,画面侍者为男性,皆戴幞头,着圆领窄袖掩脚长袍。画面人物两两相对,侍者左前方为一长方形罩帐、幕高桌,上置碗、注子、纱罩等器皿,纱罩内有食品。




西京印迹-金代 壁画侍宴图(复印品)
壁画位于墓室西壁,画面侍者为男性,皆戴幞头,着圆领窄袖掩脚长袍。画面人物两两相对,侍者左前方为一长方形罩帐、幕高桌,上置碗、注子、纱罩等器皿,纱罩内有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