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8-12-17 20:51:30)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韦曲九年制学校     杜晨

一.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催化剂的概念,理解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2.初步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达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解释,归纳,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对探究活动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可以制取氧气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化学研究的价值。

二.教学设计思路

1)重点: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难点:对催化剂概念的总结和在反应中催化作用的理解。

3)关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

4)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从内容结构看,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突出的是反应原理,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突出的是实验方法。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应是突出原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简要讨论得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而在第二课时,则是根据高锰酸钾制氧的反应原理与过氧化氢制氧的原理的对比,突出探究实验方法,从而形成对实验室制氧气知识的完整掌握。

5)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及作用→讨论推导用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

6)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空气”,“认识氧气”,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实验室条件下如何得到氧气还不清楚。

2.前面学习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了一些了解,但认识不够系统,本节课需尽力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加以表达和交流,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7)教学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实验:过氧化氢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产生氧气出发,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并通过它让学生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在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通过如何得到产生的氧气,分析反应原理选择所用的仪器、装置特点、操作方法,让学生对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加深印象。利用对比、讨论。归纳出反应表达式。

三.    教具准备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大试管(1个)、小试管(5个)、带导管的橡皮塞(单孔1个,双孔2)、烧杯(3个) ,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火柴.药匙、木条。

四.     教学过程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回忆氧气的性质,导入本节课关于氧气的制法的学习。

【出示课题】3.2制取氧气

【学习过程】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讨论交流】1.回忆空气的成分,讨论可否用空气制取氧气?

2. 该方法的原理,属于那种变化?

【总结】氧气工业制法的方法,原理及分类

【说明,过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要求操作简单,仪器易得,而工业制法显然不符合要求,从而引入本节课之后要学习的内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探究】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教师】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来制氧气。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实验室中,我们把采用何种药品,通过什么条件,得到所需物质的过程称之为反应原理。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的反应原理吧。

【学生】用投影仪出示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结束后,提问学生,反馈实验结果后师生共同评价,完成实验表格。

【讨论与交流】指导学生结合表格内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下能分解产生氧气?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拨,最后归纳出:过氧化氢在有二氧化锰存在的条件下,能够能够迅速分解产生氧气。(投影仪出示结论)

(2)  实验室为什么选该反应作为反应原理?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拨。总结: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反应速度适中。产生的气体也不含有其他气体类杂质。

(3)  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总结:二氧化锰使过氧化氢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分解放出氧气。

【教师】1.补充如下实验:向一份不再产生氧气的过氧化氢溶液(加有二氧化锰的)中,再加入一些过氧化氢溶液。实验表明反应又能进行,说明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引到学生得出:反应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的结论。

       2.讲述:如果有精密仪器可以在实验前先称出所加二氧化锰的质量,试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也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二氧化锰只是起了改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作用。指出化学上把具有这类特点的物质称为催化剂。

【学生】1.总结概括催化剂的概念。(投影出示概念)

        2.完成趣味实验: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氧中的催化作用。

【讨论与交流】1.教师举例,学生理解催化剂的特点及作用,之后写出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投影出示)。

       2.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教师出示制氧的试管)从“怎样才能把气体导出以便得到”进行引导,最后得出“在试管口加带导管的橡皮塞”的一致意见。接着展示该装置给学生看,并逐步根据需要改进装置:为了便于加液体,将单孔塞换为双孔,并加一长颈漏斗:为了便于控制反应速率,将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再逐一展示仪器,之后简要介绍两套仪器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至于收集方法,本节课不做讨论。

五.    小结,练习,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制取氧气  

      

 

一.     工业制氧气  分离液态空气

二.     实验室制氧气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原理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氧气

           

过氧化氢法     催化剂:概念  作用  特点   

 

发生装置

 

 

 

七.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生对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我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此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又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因此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教学时间分配前松后紧,学生巩固活动时间不够充足;其次,评价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如果由学生总结出来更佳。再次,问题设计还是略欠梯度,没能做到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好的表现。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仍然延续目前的方式,继续探究其他不同课型中如何做到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

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