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8-12-17 21:03:46)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韦曲九年制学校   杜晨

一.    设计理念

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理解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这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截然不同,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自主的获得知识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这样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机械模仿,不会创新,缺乏学习兴趣。因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情景设置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在学生可操作性的演示对比试验中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学生独立设计进行实验,交流归纳“灭火的原理” →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火场自救知识,提高学生自身安全意识。

二.    教材内容分析

《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内容。本届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变化——燃烧作为教学内容,编排上更贴近生活。既是对化学变化具体知识的学习归纳,又是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细化完善和丰富。既是对之前学习化学变化中的现象,实验基本操作,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及空气中氧气的性质及用途的补充拓展,又为之后学习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同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知识向能力发展的桥梁。

学习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适当的合作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体会团队协同配合的力量,感受自主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学上采用科学探究地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分析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和学习一些基本的安全消防知识。在学习中明白:燃烧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人类带来光明、温暖、文明、进步,同时也会带来灾难。因此,我们要掌握燃烧的规律,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和目的。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之前的学习中对物质的燃烧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燃烧的条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灭火的原理也有了一些生活经验,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能力升华,同时加强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故而,本节课在学习中应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历史新闻资料出发,从分利用多媒体,实物,实验用品等资源,再结合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观能动性也会全力释放,课堂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燃烧这种化学现象,知道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习常见的灭火方法。

能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燃烧现象及解决一些常见的灭火问题。

能利用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法与人合作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消防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2.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与讨论中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验过程中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步骤。

在实验结束后,学习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本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燃烧的功与过,从而辩证的认识燃烧,控制燃烧的发生,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在实验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养成包容、耐心、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五.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及内容的归纳总结。

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导入】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关系。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我们想要科学的利用燃烧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就必须掌握燃烧的规律,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图片和新闻资料,倾听感受燃烧的“双刃剑”性质。

体会燃烧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作用,还要认识到燃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的兴趣,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

 

环节二

在简单的对比试验中探究燃烧条件

【过渡】请同学们回忆以前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燃烧现象,看看他们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学生尝试说出燃烧现象的相同处,讨论“燃烧”的概念。

由生活实际入手,学生会很容易归纳出燃烧的相同点,进而总结出“燃烧”的概念条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那要让这些火烧起来需要什么条件呢?

【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

三个对比实验

1.  实验一取小纸条和小石块,分别用酒精灯点燃,观察实验现象。

2.  实验二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观察实验现象。

3.  实验三一根小木条和小纸条,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谁先被点燃。

 

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环节。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

1)请描述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

2)通过这些实验请你分析出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分析原因,总结归纳,解答问题。

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理解对比的学习方法。同时体会科学探究中的 “结论与解释”环节。

【板书】燃烧的条件。

 学生回顾燃烧的条件,加深印象。

 

【提出问题】实验三中木条和纸条都能燃烧,但燃烧所需的时间长短不同,说明木条与纸条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不同。由此引入“着火点”的讲解

学习“着火点”这一新概念。

因势利导,学得轻松。

环节三

通过不同的熄灭蜡烛的方法探究灭火原理

【过渡】火的燃烧在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有其灰色的一面:它让万丈高楼变为废墟,让茂密森林化为乌有,甚至吞噬了鲜活的生命。为了避免这些悲剧,我们还应该了解灭火地方法。

【导入新授】请同学们用提前准备的用品通过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熄灭方法。

通过这样一组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最直观的体验。

巡视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

各组交流灭火方法。

 体会与他人合作的乐趣,以及团队协作的力量

【提出问题】水为什么能浇灭蜡烛?其他灭火方法中,哪些还利用了这个原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出问题】湿抹布盖灭利用了什么原理?其他灭火方法中,哪些还利用了这个原理?

剪掉灯芯又利用了什么原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通过对灭火使用的不同方法的分析,找到它们背后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过渡】通过分析灭火方法,我们总结出了灭火的原理。我们只要利用其中的任何一个原理就能把火灭掉。

 学生分类感受灭火的原理。

学生利用自己很容易就能获得的灭火方法,体验灭火的原理。增强学习信心。

【板书】灭火原理。

学生回顾灭火的原理,加深印象。

 

环节四

消防安全教育

【过渡】燃烧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燃烧也是如此,由于人们使用不当常常引发火灾,给人类带来灾难。为了避免火的危害,我们首先要防火,防火重于灭火。

【提出问题】在你家里哪些地方存在火灾的隐患?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

 

加强防火知识教育,使学生深切明白,防火很重要,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组内讨论。

【总结】防火重于泰山,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电线插座勤检查。2.离家要把气电断 。3.烟头火柴不乱扔,易燃杂物不乱堆。4.预防明火引火灾。

组间交流。

【过渡】尽管我们很小心的防火,但是有时候防不胜防,一旦失火,我们又应该如何自救呢?

 学生观看视频,学习自救方法。

使学生知道遇到火情先判断大小,再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使其珍爱生命,科学自救。

【温馨提示】最好在家中备好四件“宝物”:

1.家用灭火器;

2.防烟面具;

3.逃生绳或高空缓降器;

4.应急灯。

学生认识家庭常备消防用品。

普及消防知识。

 

七、板书设计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可燃物                  移走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温度达到着火点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则其一者而“行”之

八.    作业

1.  向你周围的人宣传消防知识。

2.  调查一下你们家或者学校周围有哪些消防安全隐患,写一份调查报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