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二学期数学组第二次教研活动整理稿

平均数
渔塘小学 苏婷婷
教材与学情分析:
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非常重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数据分析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应该落实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培养数学思考的重要方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设置了两道例题。例2是比较两组个数不同的数据,通过问题“哪个队的成绩好”,使学生感受用总数表示各队成绩的比较方法不公平,得出应用平均数区别这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研究单。
教学过程:
一、思辨交流,感悟意义
1.创设情景:光明小学的运动会开始了,看,甲队和乙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
2.出示信息:
3. 引发思考:你觉得王小飞说得有道理吗?
预设:没有道理,不能只比王小飞和杨羽的成绩,还要看其他队员的成绩。
4. 明确:要比就得比整体水平。(板书:整体水平)
5.
出示信息,提问:现在你知道其他队员的成绩了吗?指名学生读信息。
6. 出示整理好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提问:你还能进一步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甲队一共套了32个,乙队一共套了21个。
7. 思考:王小飞觉得我们队的数量比乙队多,所有甲队比乙队要好些,你们觉得的呢?
预设:这样比不公平,他们人数不一样。
8. 追问:那该怎么比?我们先来看看乙队的成绩,不用21表示,那要用哪个数表示比较合适呢?
预设1:用7表示比较合适,因为6+7+8=21,21÷3=7。每个人都是7个。
预设2:把李玲的1个给杨羽,这样他们都是7个,所以用7表示比较合适。
9. 小结:当所有人同样多时,数字7就可以表示乙队的整体水平。(板书:同样多)
二、活动一、直观操作,探究方法
1. 学习任务:用哪个数表示甲队的套圈水平?
2. 学习要求:
(1)
可以用数字(
(2) 可以通过写一写、连一连、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等各种方式,说明你们选这个数字的理由。
3. 展示交流:
预设1:
提问:为什么王小飞的2个和刘东的1个都要移给李雷?
小结:这样移动多的补给少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看来当所有人都是8个时,数字8就可以表示甲队的整体水平。
预设2:10+9+5+8=32(个),32÷4= 8(个)
提问:32、4、8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用除法计算?
小结:这种方法相当于把甲队总共的32个圈均分给8位同学,每位同学都能分到,它叫做合并均分。看来当所有人都是8个时,数字8就可以表示甲队的整体水平。
4. 介绍平均数:像这样能表示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数叫做平均数。
三、多维感知,深化理解
1. 感受高低:平均数是8了,那是不是每个人就都一定套了8个圈的呢?那谁比平均数高,谁比平均数低?
2. 感受虚实:谢明明8和平均数8,这两个8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谢明明的8是他自己套出来的成绩,平均数的8是计算或移多补少后得来的。
小结:平均数是一个计算值,它是虚拟的数。
3. 感受变化:想再增加一名队员,你给他们提什么建议,为什么?
预设:增加一名套圈高手,提高他们队的平均数。
课件动态演示第五名同学成绩加入后平均数提高的过程。
4. 追问: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平均数吗?
四、灵活应用,内化提升
1.
(1) 王强平均每次投进几个?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反馈,提问:平均数是5,那王强每次都投进5个吗?
(2)王强第五次一个也没投进,那他平均每次投几个?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小结:求平均数要把所有的数据合并,第五次的0也要计算。
2.
(1)如果用虚线表示这几天卖蛋糕的平均个数,你能一眼看出哪幅图不合适吗?
小结:平均是在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
(2)明天做多少个蛋糕合适呢?
A.1—5(个)
小结:平均数能帮我们合理预测,但具体的结果还要考虑实际相关的其他问题。
3.
思考:为什么身高上限放宽了10厘米?
全班交流,并小结:因为我们的学龄前儿童的平均身高增加了,所以我国有关部门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后,将身高上限放宽了10厘米。
五、 回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