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充的认识论

(2023-12-30 11:20:52)
标签:

王充

《论衡》

刘邦

刘秀

分类: 百家争鸣

             王充的认识论

 

     王充的认识论

在《论衡》中,王充对“知”即人的认识有不少论述。人有认知能力,可以获得知识,从而产生力量。王充认为,人应该利用和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获得知识,扩大自身的认知范围,认识各种事物的性质。

王充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反对儒者说圣人生来就知晓一切的说法。他指出,人的知识,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在与外部世界接触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到的。圣人和普通人一样,都要通过感官与外界接触,通过了解外部事物而增长见识。王充认为,“耳目”即感官能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通过对感性认识的梳理,人们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凡圣人见福祸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闾巷论朝堂,由昭昭察冥冥。”王充既肯定“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即感官直接认识的重要性,但同时又指出,人不可能凭借“耳目”认识一切事物,也还需要他人的间接经验(即书本上的“学问”)。所谓“学问”,指的是他人已有的经验,相对于“耳目”来说,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是间接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人的才智有高低之分,认识事物要通过学习。不学习就能感知,不问就能知晓,古往今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王充指出,通过“耳目”与“学问”相结合得到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还必须“效验”(理性思考或实践)。“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在王充看来,只有经过效验,才能证实某种认识的正确性。

对于各种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王充未能做出清晰的解释。

儒家认为,“天”既造出了人,那么就要降下帝王来管理人,因此就要把帝王神化,就臆造出夏的祖先是其母吃了一种叫做“薏苡”的草生下的,商的祖先是其母吞吃了燕子的蛋而生的,刘邦是其母在野地里和龙交合而生,刘秀出生时室内有彩光等。王充在《论衡》书中针对这些荒唐之言指出:“薏苡”、“燕卵”根本不能生人,龙与人也不是同类,“不相与合”,“天地之间,异类之物交接,未之有也”,“异类殊性,情欲不相得也”。人都是由父母生出来的,帝王亦不例外,所谓“圣人更禀气于天”,乃是“虚妄之言”,就是扯淡,不足相信。当时的王充否定圣人生而知晓万事,把帝王赤裸裸地从天上扯到地下,够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