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子所著《劝学》之鉴赏

(2022-04-14 08:38:05)
标签:

荀子

分类: 百家争鸣

             荀子所著《劝学》之鉴赏

 

《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例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层层推进,上下呼应,把谆谆劝学的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

在文章中,荀子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增强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并列比喻,也用了相反相成的比喻,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说明了不积的效果的不同。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就必须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罢了。

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第一段,阐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要特别重视学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接着,荀子进一步设喻: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说明通过广泛学习,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还必须联系实际,要善于学习。

第二段,阐述学习必须专心一致、锲而不舍。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圣人也是通过不断学习而成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了积累的重要。荀子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来说明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

第三段,阐述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是途径;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是要求。至于所学课目,指出《礼》讲究,《乐》讲究声律谐和,《诗经》《尚书》讲究博闻强记,《春秋》讲究微言大义,能够学完这些,天地之间的一切就基本全学完了。教育的方法是不好为人师,不强加于人,是言行恰当。

    第四段,阐述学习的目的。学习,需百发不失其一,千里不差一步,触类旁通,不背仁义,纯而粹之,贯彻始终。要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身体力行,排除干扰,加强道德修养,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学成者天见其明,地见其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郭春涛
后一篇:蒙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