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庄周)

标签:
老子黄帝楚威王惠施魏惠王 |
分类: 古代名人 |

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出生于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著述《庄子》,又名《南华经》,与《易经》、《老子》、《黄帝四经》等著作共为华夏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33篇,大小寓言200多个,65920字。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庄子是敢于斗争的哲人,《庄子》一书,以冷峻的眼光,犀利的笔尖,对当时社会的病态现象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的批判。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他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朗朗上口、比喻精当、辞藻华丽、文风开阔、见棱见角、妙不可言,读起来津津有味、心旷神怡。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天”代表着自然,而“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庄子认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用不着礼乐教化和仁义劝导。庄子不愿去做官,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还要预防马屁拍到马脚上。
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庄子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
前332年,晋见楚威王。后不受楚相,离开郢都,返回蒙邑。
前324年,前往魏都大梁。庄子的好朋友惠施担心庄子前来谋取相位,派人搜捕庄子。
前323年,晋见魏惠王,使魏惠王放弃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