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教育
(2020-08-13 09:00:29)
标签:
孔子 |
分类: 百家争鸣 |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素质较为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习相远)。因而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好了,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修养,所以孔子强调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