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姥山文峰塔,中庙雄踞巨石矶

标签:
安徽旅游巢湖姥山岛文峰塔中庙 |
分类: 国内旅游 |
巢湖是我国传统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被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环抱。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1公里,平均水深2.89米,面积780平方公里,约为第一大湖鄱阳湖面积四分之一,容积20.7亿立方米。新五大淡水湖排名无巢湖,增添呼伦湖了。
巢湖水域宽阔,湖中有岛,也是合肥市天然屏障和长江北岸“天下有事的必争之地”。加上巢湖流域水土肥美,皆天然粮仓,为水军聚集训练,建立军事基地提供了良好条件。因而南梁荀朗,明末张献忠,清代李鸿章以及人民解放军,都曾以巢湖为军事基地训练过水军。
驾车到巢湖北岸,湖边有花塘河湿地和云水湾公园。游人不多,水面辽阔,风微波平。临湖小楼,古风雅韵,静立湖岸。绿树青草,一尘不染,清爽宜人。湖中心姥山岛的文峰塔远看似清瘦小巧,然傲立于山巅。湖岸有码头游船可上姥山岛,遂与游人三三两两上岛游览。
距码头不远便是一座巍峨古寺中庙,游船上可见整座庙宇临湖矗立于巨石之上,古树浓阴庇护,水波粼粼伴绕,红墙青瓦,塔刹庄严,石栏挑檐,雅致如诗。与湖中姥山岛文峰塔遥相呼应,为巢湖的主要历史文化景观之一。船到姥山岛,时间体力有限,便坐车环游小岛。
椭圆形的姥山岛位于巢湖湖心,是巢湖中最大的岛屿。小岛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海拔115米,却有三山九峰,林木葱郁,四季常青,成为巢湖水中唯一的绿洲。岛上道路平整,到处绿树草坪,村中雪白高大马头墙最为显眼。湖湾波平浪静,游客纷纷在湖畔水边留影。
岛上文峰塔建于崇祯四年(1631年),耸立山巅之上,条石垒砌塔身,砖瓦砌盖塔顶。塔如巨笔临风,故名文峰塔。塔共七层,高51米,八角飞檐,四壁假门。塔内砖雕佛像及李鸿章、刘铭传等所题石匾多幅。文峰塔附近有“望姑”“虎上”“望姥”三亭相伴不孤。
巢湖北岸靠近码头的中庙,始建于东吴孙权的赤乌二年,有近1800年历史。因庙处于合肥(古庐州)至巢县(今巢湖)之途中,故名中庙,也称忠庙。地图上看,中庙也正居于元宝形巢湖中间部位。最早祭奉碧霞元君(泰山玉女)应是道观,却又称太姥庙、圣妃庙。
整座中庙修建于湖岸边朱砂色巨石矶上。石矶突入湖中百米,形似飞凤,古称凤凰台。庙宇坐北朝南,楼阁三面临水,雄峙湖岸,重檐欲飞,凌空映波。庙前巨湖石刻“巢湖中庙”,庙门上书中庙寺。中庙有前中后三殿,供奉佛教诸神、观音大士和关羽。后殿为藏经阁。
中庙历代香火旺盛,曾有“南有九华,北看中庙”之说。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盛赞中庙为“湖天第一胜境”。中庙在历代屡废屡修,清光绪十五年李鸿章作为家乡人倡募重修。1948年冬,高三楼的藏经阁遭火灾被毁。现在藏经阁是上世纪90年代重修的。
千百年来,中庙晨钟暮鼓,香火不绝,被誉为“佛国仙境”。靠湖后门红墙分别写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欲唤醒俗人。庙内有天湖井为中庙奇观,该井底直通巢湖,湖面波涛涌动,井中犹有潮声阵阵,被称“天下第一井”。庙中石观音像庄严肃穆,小和尚像生动活泼。
中庙附近为比较繁华,街道店铺很多,堤岸石栏整齐,靠湖大树密布浓阴。过中庙沿湖左岸有块陆地伸向巢湖约两百米,密密树丛之中,红墙青瓦,是李鸿章为其父亲修建的李公祠,原已损坏,后修复如前。而李鸿章死后慈禧特为他在京城修建唯一的清代汉族人祠堂。
中庙右边,过码头不远,道旁有一座古朴典雅的清末古建筑,坐北朝南,襟巢湖,面姥山,气势恢宏。这便是李鸿章在倡募修建中庙3年后,即光绪十八年,向朝廷奏请为纪念卫国淮军将士而敕建昭忠祠。庐州(今合肥)为淮军创始地和将士故乡,故巢湖昭忠祠又称淮军祠。创建淮军的李鸿章为带领湘军的曾国藩门生,湘、淮两军皆为清末的骁勇部队。
昭忠祠由门厅、七开间正殿、两厢房组成,共30间,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祠成时,桐城派名士吴汝纶作《合肥淮军昭忠祠记》。昭忠祠清代才有,以昭示忠良将士。该昭忠寺梁柱粗大,殿宇宽敞,是巢湖境内最大的古建筑。为省文保单位,可惜此时没有开放。
十多年前自驾东行到巢湖北的合肥游览过包公祠。过去在合肥大兴镇,除了包拯(孝肃公)外,有明代开国名将张德胜(蔡国公)和晚清李鸿章(文忠公)的墓地,被称为“一里三公”的独特历史景观。不过后来因运动和办工业园,李鸿章墓地及尸骨不存,仅有包氏后人将包公墓迁建,后重建于包河东南。而在近代,巢湖还有著名的三将军,即冯玉祥(祖籍)、张治中和李克农。
正是:
中庙古踞巨石矶,巢湖姥山文峰塔。昭忠雄魄义士勇,一里三公人才佳。
途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