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海畔大漠情,芦苇烟波史迹多--忆十年前自驾游之四
标签:
额济纳旗居延海黑河古文物大漠风光 |
分类: 国内旅游 |
我国的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上游称弱水、下游为额济纳河),发源于祁连山深处,全长八百多公里。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汇入现额济纳旗西北戈壁东、西、北三大洼地湖泊,成为黑河的尾闾湖(即河流入断陷盆地,无法流出,在洼地停滞形成的湖泊)。
该尾闾湖总称居延海。居延是匈奴语,意为“流动的沙漠”。形状狭长弯曲,有如新月坠地。汉时称居延泽,唐时称居延海,魏晋时称为西海。《水经注》中将其译为弱水流沙。居延海是个奇特的游移湖,其位置会东西南北移动,湖面时大时小变化。
历史上居延海水草丰盛,是我国最早的农垦区之一。是蒙古高原穿越大戈壁通往河西与西域的必经之道,既是匈奴联络其它部落共同袭击汉朝的要津,也是汉朝出击匈奴的前沿,是兵家必争必守之地。隋唐时属于突厥,宋代时,是西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有传说老子出关曾到西居延海并在此得道成仙,故此地古称“流沙仙踪”。还传说周穆王在居延地区受到西王母的隆重欢迎和款待。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曾在此驻军饮马并重创匈奴。公元前102年,汉朝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地区修筑堡垒、长城等防御匈奴入侵。
唐代大诗人王维出塞劳军到此写下《出塞》诗:“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和《使至塞上》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据说马可波罗也曾经过居延海入中原。
居延地区自1930年考古,共发掘汉简35500余枚,是我国发现简牍最多的地区之一。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地理交通、法律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居延遗址边塞军事防御设施及出土的汉简被誉为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有人对后来发现的“楼兰”大力宣扬,殊不知居延海的历史和现在才更值得宣扬,楼兰相对于居延海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历史上居延海最大面积曾达2600多平方公里,秦汉时有720多平方公里。到1958年调查还有267平方公里水域。由于上游用水加大,下游水量逐年减少,到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东居延海水域仅36平方公里。40年间干涸6次,在1992年彻底干涸,鱼鸟绝迹。
居延海干涸后,这一带遂形成一条六七公里宽的风沙通道。九十年代后期,北方沙尘暴频发东进,一年四季时有黄沙迷雾从西北扑向东南。经科学考察,2000年《沙起额济纳》专题片揭示了风起额济纳,沙落北京城的真相,生态危机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2002年秋第一次向居延海调水,以后连年补水,至此东居延海已连续多年未出现干涸。目前,东居延海水面达39平方公里,蓄水量近五千万立方米。虽不及往昔十之一,然重泛碧波,再成水泽,恢复林草面积约10万亩,生态逐步恢复好转,今年投放鱼苗上百万尾。
我们来时,已经过十年恢复,湖岸水草茂密,沙漠再现绿洲。三三两两鸥鹭,欢快穿越湖面飞翔,野鸭冒头嬉戏于绿水,惊起鱼跃水面,一片生机勃勃。茂盛丛密的芦苇随风摇曳,平静的湖面秋阳夕照,浮光耀金。难以想象大漠戈壁之中,居然有这样的奇迹出现。
金秋时节,天蓝海碧,烟波浩渺,鸥飞鹭翔,黄沙红柳,芦苇扬花,水草漂浮,与盛装出游的蒙古牧民,壮硕骆驼,共同组成色彩瑰丽的巨幅沙漠大海美画卷。让游客感受天高地阔,大漠苍凉壮观美景。念天地之悠悠,壮秋空之辽阔,真是极其难得的旅游享受。
虽然北方缺水,克服困难不断调水,仍不能让居延海复原。经过河流滋润,海面渐阔,湿地草茂,水生植物种群渐丰,引来绝迹多年的候鸟故地重游,栖息繁殖的鸟类已上百余种、约10万余只。草鱼、鲫鱼、大鳍鼓鳔鳅等鱼类种群活跃其中,亦是值得称道的盛况了。
正是:
居延海,古苍茫,骠骑躯奴遁漠荒。单于逃遁余悲歌,汉将驱驰固图疆。
弱水截流碧湖干,树摧风骤黄沙狂。生态千秋功大计,海晏河清世代昌。
途乐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