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将明兵战边域,沙漠古道荒黑城
 (2022-09-27 20:56:27)
	
			
					(2022-09-27 20:56:27)		| 标签: 额济纳旗黑水城霍去病古文物喇嘛塔 | 分类: 国内旅游 | 
 
 
额济纳旗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了胡杨林灿烂秋色,怪树林悲凉沧桑,居延海芦苇苍茫,还有两千多年前的黑水城(黑城)遗址。它伴随了无数西北边境的烽火狼烟战事,经历岁月朝代的变迁、繁荣和没落,是中国历代封疆异域的历史见证,还伴随有不少未解之谜。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19岁的大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驰骋数千里,横扫草原荒漠,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俘虏匈奴王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占领全部河西走廊。此后汉朝曾在这里屯兵戍边守疆,黑城逐渐演变成西北军事重镇。
公元1038年,党项人建立西夏王朝,设置了“黑水镇燕军司”,又称“威福军司”,驻地黑城。额济纳的党项语意即“黑水”。西夏鼎盛期,黑水城迎来居延文明的又一次高潮,成为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有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各种作坊。
 
从西夏应天四年(1209)起,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发动对西夏战争,南征攻破黑城,从此西夏王朝一蹶不振。 
1286年元代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黑城成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正是沿着这条古道走进了东方神秘大国。元末明初,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率部面对久攻不下的黑城元军坚固防御,命部队在黑河上构筑数百米拦水坝,断绝黑城水源,守城官兵饥渴难忍,最终弃城而逃。
明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也破坏了黑水几百年良好的生态水系与水利设施,黑水被堵改道,直流北方成就了额济纳旗水草渐丰和胡杨林盛景。失去水源的黑城渐失往昔繁华,归于没落,最终被沙尘暴流沙淹没,由丰美绿洲渐变沙漠。随后明朝也便放弃了这一地区。
随着岁月的流逝,黑城便随着自然生态的恶化,尘封于历史近七百年。现代考古研究也证实了这段黑城最终消亡的史迹。曾经的黑水城繁华被风吹沙掩,荒凉凋敝,联想到当年黑城的冷兵器时代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悲凉现状,让人不免感慨辛酸。
黑城为黄土夯筑,城墙残高9米,城门加筑瓮城。平面为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占地超18万平方米,曾有近两千人生活。原有的街道和主建筑断墙残垣依稀可辨,除了搬不动的石碌碡、石磨等。失去门框的颓败城门,张开大洞如口,仿佛无言诉说过往的故事。
城墙西北角高台上不知何时建成的5座喇嘛塔在蓝天下依然庄严屹立。城中心亦有3座佛塔及清真寺。不同宗教残存的塔寺,壮观而珍贵,多元文化在黑城的交汇融合,凭添大漠中沉寂了数百年古城的魅力。古城高处放眼,四周沙漠一望无际,城外亦有民居遗迹残存,古河道和农田可见残貌轮廓。而昔日旧河坝故址上,早以长满了草棵、胡杨,变成沙丘。
中国考古队者曾多次在黑城科考,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和元代纸币,天文历法文书。出土了汉文与西夏文对照的唯一工具书《番汉合时掌中珠》,开创了中国对西夏文字及文学历史的研究。在2005年科考时还发现六百年前墓中儿童干尸。
而早在1886年,俄国学者首次发现黑水城。1908年俄国军官科兹洛夫两次进入黑水城,第一次发掘文物约170公斤,第二次发掘文物满载了40峰骆驼。文物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和冬宫博物馆,计有佛经345种、政治、法律、军事、语文学、医卜、历法等合计 405种。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和掠夺行径轰动了国内考古界和史学界,被公认为是继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后有外国探险者相继而来,多次进行挖掘,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散于世界各地。知道这些,让人不禁拍案拊膺长叹扼腕痛惜不已!
由于大漠沙尘不断严重侵蚀掩盖,黑城有叠压在一起的大小两座城址,东北隅的小城是西夏黑水城遗址,大城是元朝亦集乃路故城。虽许多遗址已埋于沙下,但这仍是丝绸之路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古城遗址。为额济纳旗之行增添了宝贵的历史文化印象深刻的一篇。狼烟散尽,漠风依然;黄沙古道,残阳如血;黑城无言,羌笛幽咽。
正是:
大漠黄沙掩古城,不闻黑水流水声。古塔残砖文物尽,战马羌笛犹悲鸣。
途乐客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