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过度的爱,是父母的溺爱;过度的自由,是父母的软弱无力,这成了现在家庭教育的主流。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在溺爱的呵护下,孩子们无法建立基本的抑制反射,不能很好地抑制自我中心和独立本能。
我国自古就有“慈母多败儿”的说法,古人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
今天,不少家长在孩子犯了错之后,不但不责备孩子,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反而以“我们家孩子还小”“长大后就好了”为由推脱。
溺爱孩子,容易导致孩子内心无爱,变得自私自利。当孩子被溺爱包围,他只是单方面的接受爱,却不懂得付出爱。
家长对孩子实施溺爱教育,孩子不能得到锻炼,会造成各方面能力的退化。
所以,当孩子尝试着去做的时候,请放手。这是父母应有的一个态度,学会放手。在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你不要紧紧拉住。
当孩子在做的时候,请守望着,不要替代。帮孩子完成,肯定能赢得一时的方便,可养一个没有主见,凡事都要爸妈做主的孩子,长久看未必是好事。
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或者给孩子示范。放手不是放养,不是不问不管,父母在成长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帮孩子一起,追寻理想。
当孩子的正向行为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自己的轨道上自觉地运行着。就好像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一样,你不能去用外力粗暴地干扰,应当给予鼓励。
父母多一些反省,就多几分平静。
对待老师,有问题要积极地去沟通,而不是消极的抱怨,否则会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而孩子又无法改变和摆脱那样的环境,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就会喜欢这门课;尊敬老师,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课堂效率才能高,知识才能掌握的牢。
如果孩子不喜欢老师,通常就连带着讨厌那门学科,不会在这个老师任教的课上很好的参与,这门课的学习效率肯定会比较低,吃亏的只能是孩子。
家长的职责:不是为孩子制造问题,而是要帮孩子解决问题。要引导孩子去喜欢老师,哪怕做不到喜欢,也要学会尊重老师,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亲!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与我们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我们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他们对我们的孩子满怀期待,倾其所能,毫不保留,做个无怨无悔的“外人”。
所以,善待我们孩子的老师,就是善待我们孩子的成长;尊重我们孩子的老师,就是尊重我们孩子的未来!
家长和老师是教育孩子统一战线上的同盟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要教育孩子会欣赏老师!
陪伴孩子,特别是陪伴孩子写作业,而有的家长喜欢盯着孩子做作业,一旦发现有问题,或字写错、写歪了,一边帮着孩子涂擦,一边批评、埋怨、责怪孩子:“怎么搞的,又做错了,总是改不掉。”“说过多少遍,就是记不住,气死人的!”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在这种紧张、焦虑的氛围中,他学习的兴趣和能量之门还能打开吗?这个时候,家长再怎么说教,他是听不进去的,也是改不过来的。
所以,建议你,首先过问一下有多少家庭作业,然后叫孩子自己去做,我们轻手轻脚地做自己的事,不轻意打扰孩子,等他做完了,再帮助检查。
曾国藩给儿子的家书强调:“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正是恒。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他又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读书如此,万事莫不如此。
唐浩明评价《曾国藩家书》说:这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的心灵世界的袒露。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成功的家教源于父母与孩子间相处的种种,孩子需要信任,需要尊重,需要鼓励,需要爱……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父母的责任心与智慧,才是孩子的一切。
只要用心,只要用脑,我们一定会找到与这个世界、与未来、与孩子们之间最快乐、最有趣、最优化的互动游戏。而这一切努力,都将让我们收获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培养一个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正直诚实的孩子一直以来就是一项艰巨任务。这件事值得所有的父母去做,没有什么工作比这件事更重要、更能带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