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学院
黄亢美
·
上海《小学语文教师》2018年6月号“问讯处”栏目有一浙江湖州市小学教师询问: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背诵”部分第5首为明代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第三句为“粉骨碎身全不怕”,该教师说听到某些专家在某电视台上引说这句诗时说成“粉身碎骨全不怕”,于是询问究竟是“粉骨碎身”还是“粉身碎骨”呢?问讯处的杜永道老师作了解答,他解答时列举了三篇古今文章有用“粉骨碎身”,也有用“粉身碎骨”的例句,并说此外还有写成“摧身碎骨”“灰身粉骨”的,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粉身碎骨”,而且《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中也都是写作“粉身碎骨”,所以杜永道老师建议这位要求解惑的教师采用“粉身碎骨”这一说法。杜老师还说于谦《石灰吟》中有“粉骨碎身”和“粉身碎骨”的不同说法恐怕是诗歌在流传中出现的不同版本所致。最后杜永道老师认为还是用“粉身碎骨”好一些,“因为这一写法现在更为流行,也更易于理解。”看了杜永道老师的解答,我认为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位教师询问的是于谦《石灰吟》这首诗中第三句究竟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还是“粉身碎骨全不怕”,
她是就这个诗句来询问的,并非单纯的问在现代语汇中“粉骨碎身”和“粉身碎骨”这两个词用哪个更好,哪个更规范。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的确,用“粉骨碎身”或是用“粉身碎骨”,甚至用“摧身碎骨”“灰身粉骨”都行,但是,也诚如杜永道老师所言,从通俗易懂来说,采用“粉身碎骨”要好一些。然而,这位老师问的是“粉骨碎身全不怕”和“粉身碎骨全不怕”的诗句哪一句是正确的,而杜老师的回答却是“粉骨碎身”和“粉身碎骨”这两个词比较还是“粉身碎骨”这个词比较好。因此,这样的解答几乎是答非所问,并没有为这位老师真正的解惑。
其次,就诗句来说,如果杜永道老师认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比“粉骨碎身全不怕”要好,因其更易理解,我认为这样的回复是不够谨慎的。下面我们再来完整地看看于谦的《石灰吟》一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上可知,这是一首典型的合乎声律的平起式七言绝句。平仄是近体诗最基本的要求,这首诗的韵脚字“山、闲、间”均为平声字,符合绝句押平声韵的要求。近体诗七言句的平仄规则,粗略的说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二四六”的字位上平仄要相对相粘,即每联的出句与对句的“二四六”字位的平仄要相对(相反),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二四六”字位的平仄要相粘(相同),因此,就第二联(第三第四句)来看,如果按下列词序排列则是——
粉身碎骨全不怕,
平
仄
仄
要留清白在人间。
平
仄
平
很明显,二四六字位的平仄本该相对(相反)的,现在第二字位的“身”与“留”都是平声,第四字位的“骨”和“白”(古入声字为仄)都是仄声,却都相粘(相同)了,这就不符合七言绝句的要求。怎么办呢?古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调换词序,于是就形成了如下的诗句——
粉骨碎身全不怕,
仄
平
仄
要留清白在人间。
平
仄
平
如此调换位置后,现在第二字位的“骨”(仄)与“留”(平)一仄一平就相对(相反),第四字位的“身”(平)与“白”(古入声字为仄)一平一仄也相对(相反)了。如此调整后,“粉骨碎身全不怕”与上联的对句又构成如下的对应关系:
烈火焚烧若等闲;
仄
平
仄
粉骨碎身全不怕,
仄
平
仄
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二、四、六字位的平仄就相粘(相同)。
综上所述,于谦《石灰吟》整首诗“二四六”平仄相对相粘,且押平声韵,是一首典型的近体诗(格律诗)。因此,这首七言绝句的第三句正确的应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这是为了协调平仄所作的词序调换。小学语文课本所持的“粉骨碎身全不怕”是正确的,杜永道为管艳老师所作的“解惑”是错误的,如此“解惑”,会使人惑上加惑。
(此文已刊发于上海《小学语文教师》2018年9月号)
欢迎交流,批评,转发!
广西师院黄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