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者在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模型的研究上,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新的理论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库博在1975年提出来的四个阶段的模型,分别是具体的体验、观察和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和普遍的原理,在新的情景中体验概念的意义。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中所呈现的问题,在库博体验式学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初中历史教学的体验式学习模型。
1.感性体验
初中历史教学的感性体验是指通过参观、观察、接触、演绎等方式,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环境、历史物品有亲身体验和感触,这种体验和感触是来自实体或演绎推理的主观对客观的本能反射。感性体验的方式有参观历史博物馆、观察历史文物、观看历史纪录片、分小组演绎历史桥段等,学生通过以上方式,对历史教学内容有了自己的观感,并将这种观感印记在大脑中,将在下次课程中被引导和激发出来。
2.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性学习
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我的观察和反思,是整个体验式教学循环周期的重要环节,在具体体验后,学生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反思,即教师提问、同学提问、自问,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经常会觉得历史知识很难记忆,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历史的思维,即没有在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去思考历史问题,依靠强行记忆是难以将复杂的历史知识记牢。而学生对历史环境、历史物品等有了观察和反思后,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3.理性认识:形成抽象的概念和普遍的原理
在有客观事实和事物在大脑中的主观反射以及主动思考和反思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对历史知识形成抽象的概念,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寻找共同点,形成普遍的原理。例如,历代农民起义的原因,学生观看视频体验,反思农民起义的背景、意义和原因,形成一些抽象概念(酷刑压迫、重赋税等等),再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对比历代农民起义的共性,总结出普遍的原理,即历代农民起义的共性原因和特殊因素。
4.在新的历史情景中体验概念的意义
最后一个阶段的体验是“主动式”的体验,它既是一次体验式学习的结束,又是下一次体验式学习的开始。学生以抽象的概念为线索,以普遍的原理去解释新的体验情景,从而验证普遍原理的意义和正确性。这个阶段的体验具有试验性,它将试验学生在前三阶段的学习、想象、假设是否正确,评估学生对体验情景的认知是否完整和丰富,并从中获得体验的技能,在下个体验学习的循环中进行改进和加强。例如,学生将在第三阶段中形成农民起义的原因,放在其他的朝代中去分析和探讨,检验是否正确和完整。
初中历史体验式教学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学习以不同的形式发生在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体验学习属于感性学习,学生通过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进行感性的认知;第二阶段体验学习属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性学习,初中历史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引导,使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对历史情景的理解更加深刻,反思更加全面;第三阶段体验学习属于理性学习,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在此阶段学生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对历史名词形成了抽象的概念,并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理性梳理,总结反馈出普遍的历史原理,但往往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总结能力有限,一部分学生很难完成这一步的学习,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第二次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最后一个阶段体验学习属于理性认识回归到感性认识的检验性学习,检验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性认识的程度。部分学生会在新的历史情景体验时发现自己的理性认识不够全面,甚至不正确,这也是体验式教学常常遇到的问题,因此,初中历史体验式学习的四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和初中历史教师的第二次指导是整个体验式学习的核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