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育原理》有感(郑伟)
(2018-05-10 20:41:08)分类: 读书交流 |
做智慧型班主任
海盐第二高级中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能够当好班主任老师这个重要角色,我会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这不,最近有机会读了易连云的《德育原理》一书,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来谈一谈读完这本书后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这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一、变革与困惑:当代学校教育的境遇;二、谁是教育者:学校德育中的教师与学生;三、“教”与“不教”:学校德育的过程、实施、管理与评价;四、继承与借鉴:传统学校德育与发展。这本书立足于当代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地梳理,读完让人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我对“德育的时代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和社会信息流通的飙升会对社会道德产生影响,大家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其实是我们的德育观念陈旧,实行“封闭式”的德育造成的,我们的德育也要与时俱进。社会发展了,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会受到不同层度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德育问题上,教育者如果因循守旧,那么德育效果肯定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现代社会,手机、电脑等基本已经普及,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可以接触到这些电子产品,所以现在的孩子或多或少肯定会接触到手机、电脑还有网络游戏。手机、电脑、网络可以给人们带来方便、乐趣,但是也会使自控力差的学生沉迷其中,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切断学生与手机、电脑、网络的一切联系呢?面对新事物,我们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而不是排斥,既然大人们都可以参与为什么小孩子必须要避而远之?这时候,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疏导而不是添堵,既要让孩子明白新事物的好处——可以益智,也可以娱乐身心,也要让孩子们明白其危害性——过分沉迷其中会耽误学习影响健康,也就是说在学习之余适当参与一下是允许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可避免孩子走上“不归路”。现在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手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脑、网络,现在的高中生,很多都有手机,作为学生的班主任老师,在学生的手机问题上,我们要做好引导,我们可以与学生、家长通过沟通的方式达成一种协议,使学生在一周内使用手机和电脑网络的时间有所控制,比如学生可以在周末放假时间适当使用手机或者电脑网络等进行放松娱乐一下,如果学生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等用来学习的那老师就更加应该支持,因为电脑网络、手机不仅可以用来娱乐,也可以用来查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高中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还需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使用这些电脑、手机、网络等资源。
通过阅读,我对“德育的示范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新型德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之一就是教师既是道德实践者又是道德示范者。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从心底里向真、向美、向善,那么德育就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着装整洁,自己就应该首先做到;教师要求学生要排队吃饭,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要求学生诚实做人,认真做事,自己必须先要做到,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表率,同时还要挑选一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同学作为班干部,成为班里其他同学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老师,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的粉笔盒里的粉笔很乱,我就会自觉地整理好,看到地上有纸屑,我就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学生看到老师这样做了,他们也会渐渐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不能再教室吃东西,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从来不在办公室吃东西,这样在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时学生也会心服口服。当我们班轮到值周,打扫校园时,我也会拿着扫帚参与其中,学生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劳动,他们表现得更加积极,更加认真。所以,有的时候老师的实际行动比说教来的更加有效。教师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教师在生活中必须谨言慎行,以良好的道德规范去影响学生。教师在努力塑造良好形象的同时,自己的品行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可见“教学相长”的理论在这里也同样适用。
通过阅读,我更加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当然,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不能忽视爱的作用。教师的爱是除母爱以外,世界上又一种神奇而伟大的爱,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架起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老师给学生真挚的爱,学生才能时刻感受到关怀与期待,才能对老师产生依恋和仰慕之情,他们才会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无论是对优生,还是对后进生,应该一视同仁,平等的分享其爱。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必然尊敬老师,教师爱生而乐教,学生尊师而好学,教学相长,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极大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要求独立行动、独立自主的倾向,并不是老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学生。对学生要真诚,以自己的真实、完整的人格去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爱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可以不断地挖掘,好似泉涌。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隋”。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诚然,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转化“问题生”。“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绝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细心观察,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转化“问题生”除了多观察外,还应多了解、多关心、多谈心、少告状、少发火、不体罚、不放弃。孔子说“有教无类”,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可以教好的。
我国近代著名作家臧克家曾经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德育原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正式如此。努力把学到的德育原理应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