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18-12-18 15:08:06)
标签:

教育

《三峡》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略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2.通过诵读以及对语言的品味,感知课文的语言特点。

3.(把握并运用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朗读和翻译,朗读意味着我们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翻译意味着我们要积累一些词语的含义和文言现象。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先解决文言的障碍,那么文言的背后又是什么呢?郦道元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三峡呢?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这篇课文。(PPT1

一、诵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景物特点。

1.朗读第一段,分析山的特点。(PPT2

明确:连、无阙、重叠、隐蔽

2.朗读第2——4段,分析: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水的,各具有怎样的特点?(PPT3

顺序:季节顺序:夏、春冬、秋;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

夏季 :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险

春冬 :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风景秀丽

秋季 :寒、肃、凄、哀

特点:寒冷、凄凉

二、探究作者的写景手法。(PPT4 

作者仅用寥寥一百五十五个字,七百里三峡景物尽收笔下。而且写得这么让人留恋。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再次深入文本,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2) “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2.层层铺展.

第一层,用沿泝阻绝写出水涨路绝的壮观景象;然而这还不够,又写第二层,用一个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特例来极写水速之巨大;然而这还不够,再来一笔,假设乘奔御风 来与飞快的流速进行比较,从侧面再次进行有力的衬托。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

3.动静结合。

静景:山    

动景:水

4.情景交融

 “趣” “凄”

三、 拓展练习:(PPT5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完成相关题目。

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翻译下列词语:岁:      既而:       略:       善:     

2.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师总结

学习《三峡》一文,我们不仅能够从中积累很多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通过郦道元的眼睛欣赏了三峡的山和水,尤其是作者精湛的写景的笔法,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附:

板书设计:

                   

                               郦道元   北魏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