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普杂谈贝类颜色 |
由于视力极差,贝类几乎无法感知色彩。因此对那些高颜值贝类来说,美貌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是我见过最美的贝壳。”
贝类博物馆里,男孩的食指紧紧贴在玻璃上,指尖所向,是一只绚丽的玫瑰千手螺Chicoreus
palmarosae。
花朵般鲜嫩的色彩,飞鸟般自由舒展的棘,正如名字描述的那样——它是一朵坠落海底的玫瑰。因为它的美丽,这只千手螺成了这座博物馆最著名的展品之一。人们无数次向它投去赞许的目光,把它当成上天所赐的“尤物”。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位令人惊艳的“尤物”,它的世界里无人欣赏美丽。
Via:zaurshells.ru
那是一个盲人般的世界。
贝类的视力实在是太差了。对它们来说,光线的存在只是光线而已,它没有透过层层的视觉结构,变成可以感知的色彩。
不比高等生物,譬如鸟类,有众多装扮自己的求偶炫耀行为。由于视力限制,贝壳绚丽的色彩在它们眼中毫无意义,并不能传递任何信息。
因此大自然赋予了“尤物”这般美貌,却只惊艳了遥远世界里的人类,同伴们对彼此的颜值一无所知。
对玫瑰千手螺来说是这样,对每只背着壳的海底居民来说,都是这样。
所以想在这个世界里靠脸吃饭?——不存在的。
非但如此,时间也妒忌般地施以魔法,将红颜变成苍白的雕塑——许多贝壳被封印在化石里,数万年之后,它们的颜色早已褪去。
绝色美人也无法容颜永驻,真是令人叹息。
可科学家说,没有关系。
这些化石,就是它们为自己生前的美丽拍下的胶卷照片。要想让这卷胶卷显色,一睹它们数万年前的容颜,我们只需要一个暗房,以及一点光。
1964年,科学家发现有些色素(例如卟啉)的存在相当稳定,以至于在漫长的岁月洗礼后仍不改其色。并且,即使颜色不再肉眼可见,其间微弱的色素仍然可以被紫外光捕捉到。

(A-D)
可见光照射下; (E-H) 紫外光照射下
(A, E):
Tectus crenularis (Lamarck, 1804)
(B, F)
:Conus sp.
(C, G)
:Lyria decora (Beyrich, 1853).
(D,
H):Architectonica aff. nobilis (Roding, 1798).
这些古老的化石贝壳,它们孤芳无人赏,算得上生不逢时。幸而大自然对美好的事物尚存怜惜,将美丽化作它们的隐藏属性,永久地保留下来。
原来看清美,我们不只需要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还需要科学这副不断进化的“有色眼镜”。
Suzanne
T. Williams. Molluscan shell colour.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Biological review,Biol. Rev. (2017), 92, pp. 1039–1058.
doi: 10.1111/brv.12268
——————
一个脑洞:人类的颜值是否也存在隐藏属性?
人类眼中如此显眼的色彩,在贝类眼里却毫无不同。那么有没有可能,在我们眼中看不出区别的地方,例如皮肤表面的细菌,在某些生物眼中也有巨大不同呢?
作者:berl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