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普基因鲍鱼鲍鱼壳杂谈 |
并且,即使是很久以后,原来的那些印记也不会被抹去。鲍鱼似乎在用壳色描绘记忆。
伴随着食物的变化,普通鲍鱼往往长着墨绿与暗红相间的纹路。食物对鲍鱼壳色具有绝对的影响力,这是贝类研究者们的共识。
那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地养殖鲍鱼,一些育苗场零星地发现了橙色壳的个体,但因为数量太少,始终没有引起注意。直到6年后,一批数量可观的橙壳鲍鱼横空出世,才使得人们的目光得以驻留。
又过了12年,日本东京。
研究人员在打理一个鲍鱼家系桶时,惊奇地发现了几只极其显眼的亮蓝色壳鲍鱼。它们是如此与众不同,无时无刻。即使处在同一个环境,吃着相同的食物,它们也没有像其他同类一样长出墨绿或暗红的色彩,而是始终披着亮蓝的外衣,逐渐长大。
人们才意识到,原来鲍鱼的壳色不只是食物的傀儡,它一直受到基因的调控。
09年的研究中发现,使鲍鱼壳呈现墨绿色、橙色、亮蓝色的基因,位于同一个基因位点。换句话说,上天在创造鲍鱼的时候,就已经赋予了它这三种可能性,甚至更多。但那些极少数,它们默默抗争了数亿年,却只能浸没在庞大的基因湍流中。
在人类眼中,壳色鲜艳的鲍鱼美丽而珍贵,如同瑰宝。但对于它们自身而言,拥有一身异常体色,代价也许是生命。因为保持壳色与食物颜色一致,并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鲍鱼一招聪明的伪装术。
野外环境下,鲍鱼潜伏在茂密的海藻中,与食物相近的体色加上粗糙的外壳使你甚至很难分辨面前的,是一只鲍鱼还是一块石头,这是鲍鱼避免被天敌捕食的重要机制。
但那些偶发出现的突变个体,注定无法受到这一机制的保护。
唱着52HZ歌声的鲸鱼,身披黄金甲的鳄鱼,洁白如雪的狮子……还有,今天的主角——亮蓝色的鲍鱼。这些族群中的异类,它们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过它们至少拥有一个美好的名字:造物主的使者。
回过头来想想,这部纪录片的名字似乎有另一层含义:“outsider”既可以翻译成“外来者”,又可以翻译成“局外人”。似乎是在无奈地阐明,这场生存斗争中它们获胜的可能。
或许不久后,人们在打理家系桶时甚至会碰上鲜红色的鲍鱼,它会如绽开的火花。
带着无辜,带着坏笑。
上述提及的鲍鱼种类均为皱纹盘鲍Halio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