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下)
(2020-11-26 20:01:08)
那么,要读谁的诗呢?黛玉告诉香菱,先读王维的五言律诗,读上一百首,要细心揣摩、烂熟于心;然后,读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再然后,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要有这三个人的作品作底子才行。你看,黛玉多会挑诗啊!王维,号称“诗佛”,最擅长五律;杜甫,号称“诗圣”,最擅长七律;李白,号称“诗仙”,最擅长七绝。这叫“取法乎上”,
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最好最顶尖的。香菱很听话,老老实实照着黛玉说的去读了,先读王维的五言律诗。过了一段时间,香菱来向黛玉汇报。黛玉问她有什么心得,她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读中国诗词最要紧的是“见”,这是直觉的“见”,是当下的“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香菱这番话,告诉我们读诗要还原意象,要真真切切地看到诗中的画面、场景或情境。香菱又举了王维的另一首诗一一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香菱说:“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第一个例子,香菱只说“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但没有具体展开说,那是一种抽象的感悟。这一次,像中国画的白描一样,香菱把“见了这景”的景用文字画了出来,这是具象的体会。香菱读这首诗看到的场景“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视角由近景慢慢延伸到中景、远景,“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香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真切切地“见了这景”,这叫“切己体察”。诗歌的创作是要把自己的内在之意诉诸于外在之象,诗歌的阅读是要借助外在之象去还原内在之意。中国古典诗歌该怎么教?要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打开孩子想象的天眼,让他们在诗歌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早年我曾上过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在教学这首词时抓了两处重点。一处是“身向榆关那畔行”中的“身”,另一处是“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心”。纳兰身在何处,这是一个意象,纳兰心在何方,这又是一个意象。最后,概括而得两个意象群,一是“身在征途”。“山一程,水一程”,可见是崇山峻岭,荆棘密布。引导学生想象,他的“身”会在哪里?二是,“心系故园”。“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故园是什么?孩子们能轻而易举地告诉你,故园是家乡,是老家,是他出生的地方。然而此时,孩子们对“故园”的体悟只是一种抽象的解读,这样读故园,它就还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没有温度、没有气息、没有脉搏、没有心跳。要让学生体悟到纳兰性德写《长相思》的生命情怀,我们就要带着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让他们带着各自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生命体验、审美幻想,去创造性地还原属于他们自己的“故园”。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随着纳兰回到他的故园,在那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请你选取一个看得最真切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中抒写着心中的故园——师:举起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乘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师:好一个生机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生2:我看到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纳兰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都归巢了,不再叽叽喳喳地鸣叫。在凉凉的晚风中,花儿也合上了鲜艳的花瓣。他的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呀。师:一个多么宁静而又美好的夜晚。生3: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纳兰的妻子正在枫树下绣着锦缎,火红火红的枫叶飘落在妻子的身上。孩子们在院子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太阳下山了,院子里升起了袅袅的炊烟,汉子们远远地挑着水,走向自己的家里做饭。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师:其乐融融,多美好的生活啊!师:但是,此时此刻,这样温馨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美好情景全都破碎了。(板书:碎)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关心体贴,在这里有的只是——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还原故园的美好场景,而现实彻底破碎,形成情感张力,冲击孩子的心灵。充分体悟后,学生的朗读带有更浓厚的思想情感。)假如,教师没有带领去学生看到那么多的细节和场景,故园这个意象没有被充分还原,那么学生是不能体悟到纳兰“身”和“心”之间强烈的对比冲突。征途的艰辛孤独,与故园的温馨和谐,两者之间需要形成一个巨大的张力,才能打动并震撼每个孩子的心灵。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要以意象为重,这就要求我们带领孩子去还原意象。只有做到这一点,孩子们才能体会到“象”背后所承载的诗人情感。第三,文化为重:潜心涵泳悟其蕴。我觉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应以文化为重。现在的古典诗词教学多以知识为重,为考试而学,为比赛而学,为表演而学,没有将古诗教学“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学习古诗要以文化为重,这就要求我们潜心涵泳悟其蕴。这里的“蕴”不是一般的道理、知识,诗不传授知识,也不讲授道理,但是诗歌里却蕴含着人生哲理。说到文化,我想借用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书中对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在这里,他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名词,简单地说,文化就是生态共同体,具体体现在“包含着共同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在这里,他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动词,文化是一个积累、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创建的过程。它积累、引导和创建的就是“集体人格”。更简单地来说,文化就是一群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正如之前所说,当我们看到日本捐赠的抗疫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有来自《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时,都会引起中华儿女的共鸣。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个生态共同体,活在这样的文化生态共同体当中。中华文化,塑造了我们的集体人格。我们来看一首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如果要寻找这首词的词眼,它的词眼在哪?我认为,它的词眼就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话的最后三个字——“不须归”。要体悟“不须归”,先得体悟“须归”。“归”就是回去,“斜风细雨”,常人的想法肯定是要回到自己的家里,但是,张志和却道:“不须归”。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景色太迷人了吗?这样的解读,是没有文化的解读。要正确解读词眼“不须归”,就要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需要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张志和。张志和一生坎坷跌宕,信仰道家哲学。他把自己的精神家园构筑在老庄哲学的精神世界当中,用一句话来说,他的精神家园就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个顺其自然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顺其自然。顺应、顺随自然,指的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自然。把这首词理解为他被大自然的美景吸引住了,忘了回家,这是错误的解读。“白鹭飞”,是顺其自然,白鹭活出了它本来的样子;“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该开的时候就开,该落的时候就落;鳜鱼该肥的时候就肥,该逆流而上时就逆流而上。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活出了它生命本来的样子,活出了它生命的本真。而张志和在这首词里面要表达的意蕴和生命境界就是活出本色、活出自然。人来自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就是他的家,最后人还是要回归到天地万物当中去。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就是他的家,斜风细雨也是他的家。心安之处即是家,怪不得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就是文化,文化在老子那里,在庄子那里,在陶渊明那里,在张志和那里,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生态共同体,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精神价值,我们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文化是需要积累、引导的,是需要个体生命去建构的。当它已建构起来时,已不再是个人的人格,而是处在共同生态环境当中的集体人格。所以,当我们读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时,我们会倍感亲切,因为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最新的教学课例,王冕的《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的《墨梅》写的当然不是墨梅,诗中至少写了三种不同的梅花:“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其实这三种梅是统一的,最后都统一在“心中梅”当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所写的就是“心中梅”。“梅”是人,是人格,这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手法。这首诗的诗眼在哪?我认为,就在最后一句话的一个词上——“清气”。一般人写梅花通常写它的香气,而王冕写梅不用“香气”却用“清气”,这就是一种文化现象。那么,在我的教学当中,我是怎么引导学生积累并建构这样的文化特性呢,我们来看一段教学片段——师:王冕写梅花用的是“清气”,而更多的人写梅花用的是“香气”,两者之间也许真的有不同。谁发现了第一点?生1: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师:清气写的不再是花,而是——人。生2:香气是用鼻子闻的,清气是用心灵品出来的。师:清气是用心灵品出来的。生3: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清气只有纯洁的人才能品到。师:没错,只有纯洁高雅的人才能品到,这样的人我们称为高洁之士。生4:香气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清气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师:王冕啊王冕,他是那样与众不同,那样的孤傲独立。有那么多人写梅花只写它的香气,而我们的王冕却用清气来形容他心中的梅花。那是因为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那是因为香气是鼻子闻出来的,而清气则是——心灵品出来的;那是因为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而清气只有——高洁的人才能品到;那是因为香气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清气是一种——精神品质。这就是王冕,而这样的想法就写在他的诗中,谁来读一读?生5: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师:那是写人啊!生6: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师:那是用心灵才能品出来的啊!生7: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师:那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起——全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师:这两句话写的不是梅花,而是人,写的就是王冕他自己。一身清气的王冕,当别人用重金购买他的画作的时候,他这一样拒绝——生: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师:王冕说我的素梅凌寒绽放——全班:一个个冰清玉洁。师:不管羌笛如何吹奏——生:我的素梅永不凋谢。师:我们知道,素梅写的就是谁?全班:王冕。师:所谓的“羌笛”,不过就是那些达官贵人的嚣张气焰,我拒绝。来,我们一块读——全班: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以诗解诗,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引导。王冕写的所有的素梅、墨梅,都在抒写他自己的精神品质和人格特征。很显然,诗格和人格是高度统一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质。)师:当他的朋友劝王冕出来做官的时候,王冕用这样的诗回应——生: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师:王冕说,当百花凋零的时候——全班:素梅不畏严寒独自绽放。师:王冕说,当百花盛开的时候——全班:素梅零落成泥心如冰霜。师:我们知道素梅象征的还是谁?全班:王冕。师:而所谓的“繁花”就是世俗之人眼中的荣华富贵。这些,王冕要不要?全班:不要!师:我拒绝!来吧,平生固守冰霜操,起——全班: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这是引用王冕另外一首诗的前两句,所表达的精神是高洁独立,是一脉相承的,用这一句诗印证之前王冕讲的“要留清气满乾坤”。)师:王冕晚年的时候,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是怪物,王冕却用这样的诗回应他。谁来读?生: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师:是的,这就是王冕。王冕说,千里冰封——全班:素梅依然独立多么高雅。师:王冕说,一夜花开——全班:素梅清香四溢传遍天下。师:我们现在完全有理由相信,王冕写的所有的墨梅、素梅,其实写的就是谁?全班:王冕。(这部分可谓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孩子们由衷感受到诗格和
人格的统一,梅花就是人,人就是花。)师:乾坤就是天地,天地就是百姓,让更多的百姓知道,当每个人都能干干净净做人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春天。来吧,忽然一夜清香发,起——全班: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师:而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境界,一首《墨梅》,把它全都写出来了。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墨梅》这首诗为原点,通过一步一步地积累和引导,引导孩子们去建构墨梅,或者说是梅花的人格特质。这个人格特质的意蕴就是清气,清气就是对名利的淡泊,就是人格的独立,是精神的自由,是干干净净做人。清气的内涵非常丰富,这样的内涵通过拓展引用王冕所写的不同的诗来加以建构,一方面是对《墨梅》这首诗加以印证,另一方面,是对清气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拓展,这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互动关系。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最后必须落在文化自觉上。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在这样的文化环境当中学习语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那么我想,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就有了一个扎实而又丰厚的基础。而这样一个扎实而丰厚的精神家园,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当中走得更加稳健,走得更加自信。有文化家园支撑,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浸润着的人生,我们不妨称之为诗意的人生。潘新和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名言:“一个充满诗意的人,不论人生有多少苦难,面对的是物质还是精神,是自在还是自为,他都能对其作诗意的观照,都能将对象点化成诗,使人生洋溢着温馨、空灵、深邃的诗意。”回过头来,说到日本人给我们上的这一堂温暖而又震撼的语文课。是的,中华民族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天灾,但当有这样的诗出现时:“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有这样的诗陪伴时:“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在巨大的苦难面前,我们对他们做了诗意的观照,我们将苦难点化成诗。也因此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的人生依然可以洋溢着温馨、空灵、深邃的诗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疫情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在。我们要通过内在精神的转换,内在人格的提升,内在灵魂的净化来转化这样的灾难。老师们,带着我们的孩子一起踏上诗意人生之路。愿大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