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年11月学习资料(一):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上)

(2020-11-16 21:01:53)

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上)

王崧舟

在新型疫情的抗击过程中,日本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温暖的语文课,更准确来说,是一堂中国古典诗词课。大家一定从网上或媒体上看到过这样的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不久后,日本向湖北捐赠了不少医疗物资。在它们的外包装上,印上了这样的古典诗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有来自《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当我们看到这些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的古典诗词时,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都会倍感亲切和温暖。短短的两句诗,胜过多少个加油,胜过多少个不哭反思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学,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古诗词意识?我们所学的古典诗词都用在了哪?在考试的时候,在比赛的时候,在表演的时候……却没有跟我们的生活真正的融为一体,这是我们必须要反思的。所以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去年暑假,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爱上语文》,在第一集时我就讲了一个观点:学语文就是学文化”。我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视频内容:中国人对月亮的喜爱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月亮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与中华民族的伦理、审美、哲学等,密切相关的文化符号,它可以入诗入画,在中国人的心理月亮代表着圆满的爱情,代表着故乡,代表着团聚。而在众多描写月亮的诗人当中,北宋诗人苏轼可以算是位顶尖的高手,那么它又是如何以月亮来抒情达意的呢?说到写明月,北宋的第一高手非苏轼莫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实啊,苏轼还有一首写明月的诗,写得特别感人,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种词是悼念他的妻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累煎熬了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的真是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什么时候最容易肠断?明月夜。什么地方最容易肠断?短松岗。为什么非得“明月之夜”?为什么非得“短松之岗”?因为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只有在这样的明月之下,我们中华民族对家乡,对亲人的那份思念之情,才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明月原来是一件无情之物,跟我们的情感没有任何关联。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才华横溢的诗人,把明月和思乡,把明月和怀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现在当你抬头仰望明月,当你低头思念家乡的时候,请你不要忘了,那是李白的明月,那是杜甫的明月,那是苏轼的明月,那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明月。所以对于王安石的这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只有把它放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之下,你才能够得到正确地、妥帖地解读。离开了这样的文化背景,你是很难读懂王安石为什么在这里用的是“明月”而不是“白日”?这就是文化,是这样的文化,让语文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也是这样的文化,让我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是的,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教语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教文化。学中国古典诗词,从根本上来说学的就是中国文化。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文化自觉,站在文化的视角,以文化的情怀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小学古诗教学。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方面跟老师们一起分享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到底应该怎么上。
第一个方面,中国古典诗词教学应该以诗性为重。这就要求我们会心诵读感其情。是感受,是体验,是情感。第二个方面,中国古典诗词教学应该以意象为重。这就要求我们澄心还原见其象。这里的不是真的看见,或者说不是用肉眼去见,而是展开你的想象,用心眼去诗的意象。第三个方面,中国古典诗词教学应该以文化为重。这就要求我们潜心涵泳悟其蕴。“悟”是领悟,是体悟。“蕴”是诗歌蕴含的意境、哲思。第一诗性为重:会心诵读感其情
什么是诗性?跟诗性相对的是理性。此处引用《沧浪诗话》当中的一句名言: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作为语文老师,这句名言应该牢记在心,烂熟于胸。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别材”,另一个是别趣”。“别材指诗的创作需要不一样的才能才干。这个不一样的才能才干就是形象思维,即诗歌的创作要通过形象思维才能完成。别趣指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以抒发生命体验,人生情感为宗旨。别材别趣指的就是诗性。张继的《枫桥夜泊》可以说是千古佳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秘妙体现在诗人所书写的愁绪是通过钟声来表达,通过钟声来化解。其实在张继之前,也有人曾写过钟声,写过寺庙的钟声,但是似乎影响不大。在张继之后写钟声的人也很多,但是好像没有人能够超越张继在《枫桥夜泊》中所写的钟声。所以钟声从张继的《枫桥夜泊》开始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象,甚至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的前两句包含着密集的意象: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愁眠,都在抒写诗人的愁绪、愁怀和愁情,可见钟声与诗人所书写的愁绪密不可分。如果学生不能够体悟到这一点,钟声的意蕴是很难解读的。前两句的这些意象该怎么教?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段——师:再看,他还看到了什么?生:江枫。师:用线把它划下来。(师板书:江枫)看到了吗?看到了什么?生:江枫。师:你们看到江枫了吗?生:看到了。(江枫是个意象,要引导学生去“看见”。)师:闭上眼睛。愁眠啊,愁眠,睡不着啊,睡不着。这时候,秋风瑟瑟地吹来,吹过了枫林,吹过了枫树,吹的那火红的枫叶,一片一片地飘起来。睁开眼睛,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诗人坐在渔船上面,听着半夜的风声,睡不着觉,只能看到渔船上的火焰。师:你看到了什么?在秋风瑟瑟当中,那枫叶怎么样?(必须引导学生“看到”江枫这个意象。)生2:我看到枫叶随风起舞……师:一片一片……飘到了哪?生2:飘到了江面上。师:还飘到了哪儿?生2思考师:好像有那么一片,两片,飘到了……生2:诗人的客船上。师:是啊,这是诗人在那个晚上看到的。当你看到这样的景色,看到枫叶一片一片地飘落着,一片一片地从天上落下来,有的落到了江边,有的落到了水上,甚至有一片两片落到了诗人的客船上。师:你有什么心情,什么感觉?(光看到意象还不够,还需要体悟到意象背后所承载的诗人的情感)生:我是发愁的,有忧伤的心情。师:心中有愁绪在是吗?好,忧愁啊忧愁,睡不着啊睡不着,因为睡不着,诗人看到了月落,诗人看到了江枫,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这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段,把“江枫”作为一个意象,引导学生去看见外在的“象”,然后借由外在的“象”去体悟它所承载的诗人的情感,这就是我们讲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有一年,我去苏州上了一节大型的公开课《枫桥夜泊》,现场的教学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在课后有一个现场互动环节,有一位苏州老师向我提问,说我教这首诗有两个地方教错了。哪两个地方教错了呢?第一,“江枫”教错了。“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而是苏州段运河上两座桥的合称,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就是“枫桥”,合称“江枫”。第二,“愁眠”也教错了。“愁眠”不是写因愁失眠的人,“愁眠”写的是对着寒山寺不远处的一座山,这座山就叫做“愁眠山”,也叫“孤山”。这位老师话音刚落,台下立刻哗然,所有老师的目光像潮水一样“唰”的一下聚焦在我的脸上。我说,您说的这两点我都知道。这就是最近几年对《枫桥夜泊》提出的所谓新解吧,它们从地理和地名考证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枫桥夜泊》这首诗。假如我今天上的不是语文课,不是中国古典诗词课,而是地理、旅游指南课,我们照着这个思路上一定很有意思。但是,不好意思,我现在教的是诗,是古诗,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诗,那我一定不能这么上。我的原则就是这四个字——“以诗解诗”。“以诗解诗”出现了两个“诗”,但是内涵和概念是不一样的。第二个“诗”指的是中国古典诗歌,而第一个“诗”指的是诗性。言下之意,就是以诗性的原则和要求来解读中国古典诗歌。这就是我选择把“江枫”作为江边的枫树来上的最高法则,也是最基本的法则。提到诗性,这就需要我们去关注并体验这首诗抒写的诗人情感。假如要用《枫桥夜泊》这首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这首诗的整体情感,你会选择哪个字?那个老师脱口而出:“愁”。是的,这首诗笼罩着一种愁绪,这种愁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台湾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不朽的失眠》,他认为张继的愁是科举落第导致的。但是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把“因何而愁”给坐实,也就是说他可能是科举失利而愁,可能是远离家乡而愁,也可能是忧国忧民而愁,总之这个愁是一种抽象的属性,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不一定要去计较和坐实。但是从诗性,也就是从诗歌整体所抒发的情感角度来看,这首诗确实在写愁。既然他抒写的是愁绪,是愁情,那么所有的意象都要为这样的情感服务。中国古典诗歌抒写情绪不是直接站出来说:哎呀,我愁啊!我好愁啊!我非常愁啊!我十二万分的愁啊!因为这样一说,直了,白了,诗的味道就没有了。那得怎么说呢?愁绪得通过各种诗的意象来表达,所有的意象其实都在抒写诗人的情感。“月落”抒写愁,“乌啼”抒写愁,“霜天”抒写愁,“江枫渔火”都在抒写愁。既然意象要为抒写愁而服务,那么,问题来了,是把“江枫”解作“江村桥和枫桥”,还是解作“江畔的枫树”能流露出诗人的愁绪呢?简单地说,哪种意象更配“愁”?更能抒写表达愁情和愁绪呢?同样的“枫树”它不断出现在不同诗人的相同心绪中——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枫树”:“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在夜里,在浔阳江边,送别他的友人,抒写的情绪基调当然是愁情。难道浔阳江边的环境只有枫叶和荻花吗?为什么白居易只选择了“枫叶”和“荻花”这两个经典的意象来渲染离别的情绪?这里的“枫叶”,就是一种心情落寞的意象。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枫树”:“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胜”为承受之意,这里直接点出了一个“愁”,显然这是一种万古之愁。闻一多先生曾说,《春江花月夜》是一种宇宙意识,宇宙情怀的觉醒。“白云一片去悠悠”,看着天上的那一轮明月,明月曾经照古人,明月现在照着我,明月还会照后人,然而我现在感受到的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若虚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这是一种宇宙意识的觉醒,所以他说“青枫浦上不胜愁”,这里的“青枫”,就是一种万古惆怅的意象。杜甫的《秋兴八首》中有“枫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里的“枫林”,渲染着一种肃杀、萧瑟的环境,是一种内心凄凉的意象,抒写着诗人“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愁怀。可见,在诗歌当中,借“江枫”来抒写愁情和愁怀已不再是诗人的个人行为,它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美学背景下诗人们约定俗成的集体无意识。那么,把“江枫”这个意象解读为两座冷冰冰的石拱桥,能不能更好地抒写诗人的愁绪和愁情呢?不得而知。以诗性为重,这就要求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必须植入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每一首诗都在抒写诗人的情绪,都在抒发诗人的情感,都在表达诗人的情怀,而这种情绪、情感和情怀的表达,更多地需要我们通过诵读体现出来。如果问我中国古典诗歌怎么教,我说“难教也易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读。诗活在读当中,这里“读”是出声的读,是诵读,是美读,是激昂处还它一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一个委婉。总之,要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把诗人借由意象所抒写的情感,用声音表达出来。此刻,你发出的声音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而是一种生命情怀,是一种生命体验。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要以诗性为重,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有层次地诵读,多种形式地诵读,让学生会心感其情。
第二,意象为重:澄心还原见其象。什么叫“意象”?把它拆开来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意”,一个是“象”。余光中先生在《论意象》当中说:“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诸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诸于外在之象”,这句话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的。诗人有内在之意要抒写,怎么办呢?诉诸于外在之象,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我们读诗词,就要把这个意象还原出来,体悟诗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意象不是简单的表象,是“意”和“象”的统一,是主观内在的生命性和客观外在的各种物象的统一。举个《红楼梦》的例子。《红楼梦》里有一位非常出色的语文老师,那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的就是香菱跟黛玉学作诗。香菱想学诗,跟黛玉说,她只爱陆游陆放翁的诗,什么“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一听,马上张口否定,说香菱不懂诗,见了浅近的就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