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择十本》摘抄
(2021-02-25 20:47:01)分类: 美文摘抄 |
梁卫星老师说:“读书最重要的是读自己的心。不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而是我的人生困惑使我总在寻求新的阅读,我的读书意向始终取决于我的人生,思考取决于我对自身的解读,取决于我对世界的理解。读人读物读事读书,但最重要的是读心,读自己的心。阅读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从读自己出发,开始我们的阅读之旅,其实也是开始我们的人生之旅。”
徐飞老师《漂移的孤岛,正逐渐连成大陆》他从积极心理学,觉察内心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积极心理学大师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里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警不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海特认为,只有“情”与“理”相互合作,最后
以“理”驭“情”,骑象人才能驭象到达幸福的彼岸。这本书提供了很有实效的“驭象之道”,比如获得“心流”体验。“心流”体验就是人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份具有挑战性且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中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是骑象人与大象的组合体我们的幸福取决于两者的协调合作,互取所长。海特对中国传统文化
也有研究,他提出“幸福之道在中庸”。幸福不仅来自人的内部各种关系的和谐,还来自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人需要爱,需要全身心投入到有意义的工作中。海特告诉我们,人永远活在关系中,而把据好“度”就能获得幸福
徐飞老师在略有颓废的日子里遇上弗兰克的《活出意义来》的,书不
算长,他花了3个多小时几乎一口气读完,心灵变得澄激、明海
1942年,犹太精神医学家弗兰克连同他的亲人被纳粹关进集中营
3年后,他被解救出来,而他有孕在身的妻子和其他大部分家人都
不在人世。1946年,他用了9天时间写下他在集中营的经历。
本书中,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人是为某种意义而活着的。他说
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总会朝着某个方向前进,也许是为了某个
或某件物,总之是为了追寻某种意义。一个人愈是忘我的生活,愈是
为所爱之人、所爱之物燃烧自己,那个人才愈加是一个真正的人。
他告诉我们,追求幸福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相反,如果一个人只
知道追求幸福,那么肯定得不到幸福。幸福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到
伟大事物中,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读《活出意义
来》,我感觉抑郁之情一扫而空,感觉有一种很强的力量将我向上牵引着……
谢云老师,在《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从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明白了应该怎样“存在”。加缪是从荒谬出发,讨论人应该怎样对待荒谬,“我们必须反抗。”他说,“倘若等待我们的是虚无,也别让这变为所当然!”面对荒谬,加缪提出三种态度:一是要挑战。对生活说“是”,对未来说“不”,賦予荒缪世界以意义。二是要自由,在“冰冷而燃烧着”的有限世界活下去。三是要激情,“义无反顾地生活”,不需要任何希望,但是永不绝望。“荒谬的人只能穷尽切,并且自我穷尽。”既然荒谬无法消除,我们就应该坦然面对。
在不幸中追求可能的幸福,正如在荒谬里寻求存在的意义,这就是
抗争。他说“西西弗是荒谬英雄”,因为这就能让
绝地逢生,找到由荒谬通往幸福的路,“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
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如果说,西西弗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那么,西西弗的态度也
该是我们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像西西弗一样,承受着劳役和惩罚
,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就会不断增强世界的荒谬感和人生的虚
无感,所有的激情和梦想,都会在不断的承受和重复中消耗殆尽。
熊培云老师认为”许多
的不自由,其实都是自己施加的。”即使在枷锁中,我们仍可以做生活
的主宰,寻找到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选择的自
“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自由在高处》所讨论的,其实是生活的“可能
性”:面对不如意的世界,不如意的社会,不如意的生活,我们可以
有怎样的应对态度和方式。“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
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完全在于
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所以作者说,自由在高
处,就看我们怎么选取。书中曾提到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
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无论如问
先要救出自己,才能救助别人。就像要照亮别人,先得让自己有光。
2013年,谢云老师的第一本教育专著《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出版时,他在自序中说:”我们都是燃灯人——轮回百世,依然热情不改,我们用理解不灭的心灯照亮自己,温暖自己,也照亮和温暖每一个经过我们身边的人。“燃灯人”来自他20多年前所读的《佛学的革命》。书里引有台湾诗人照梦
的诗歌,其中一首就是《燃灯人》。虽是片断,但意境梦幻、送离,
情绪缠绵、纠结,一见倾心,便念念不忘。
《佛学的革命》以《六祖坛经》为主线,穿插其他禅门典籍的
案,“演义”出禅宗六祖慧能的得法、传法经历,让我非常喜欢。图
为这个“喜欢”,使将这本借来的书贪为已有了—虽然在接下来的
20多年光阴里,它大都落寞地待在书架的某个角落。
2011年9月,偶然间读到净空法师的一本小册子《认识佛教》,
突然有所触动,20多年前读到的那本书,像一道灵光,引领着我从
禅宗的角度审视和发现教育,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就了两本小书
《幸福教师五项修炼》《跟禅师学做教师》。
因为这样的机缘,2016年底,新书《阅读照亮教育》出版时,
我曾有感而发:“许多时候,你无意间读到的某本书,甚至某句话
都可能映为生命中的’伏笔’成为命运之神预设的一条神秘而美妙
的“线索’也许事随多年,你才会意识到:原来,一切“后果’都
李白诗云:“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或许,这里罗列的10
本书,都是我生命来路上的“翠微”,或可算作我此时此刻的“前
因”,经由它们,我成了现在的样子,自己期望和愿意的样子。至于
最终的“后果”,或许还得留给未来的岁月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