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太空摘星星
(2022-04-17 16:12:06)逐梦太空摘星星
小石头
4月16日上午落地出舱后,神州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面对镜头对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在下午抵达北京的现场,王亚平女儿手捧鲜花接妈妈回家。和女儿拥抱完,王亚平立刻掏出“星星”,笑着递给女儿……
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在电视屏幕前的亿万观众如我一样,泪奔无数!180多天的分别,一颗童心念母亲,一份牵挂重千钧。母爱充盈厚重,情满华夏神州。这是母亲对女儿的一份真爱,更是对亿万童真少年的殷切嘱托和期盼。
遨游太空摘星辰,给每一个孩童心中植下探索星空的梦想,播撒下逐梦的种子。浩瀚太空是美丽的,失重条件下的各色实验是奇妙的,正是一次次的太空授课,吸引了无数个孩子的关注。在地球上,水滴难以形成水膜,而在太空上,水滴因为失去了重力,就形成了水膜。失重状态下,能够看到细胞生长发育的状态,细胞一闪一闪的,体察到生命的脉动。同样是陀螺旋转,在太空中能做出不同的动作,实在是太神奇了……水珠,在地球上太平凡了,而在太空,则成了梦幻般的存在;陀螺,孩子们日常的玩具,在太空走一遭,好似成了“孙悟空”手中变化无穷的“神器”。迥异于地球的实验,生动魔幻般的课堂,触碰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梦想——爱上航天之旅,爱上对太空的求索。
回忆童年的夏夜时光,面对静谧的夜空发呆,看调皮的星星对着自己不断眨眼睛。思接千载,幻化成悟空的身量,拥有筋斗云的步伐,跨进太空一睹嫦娥的容颜。回程时,不忘薅一把忘忧草,带着月兔返回地面。神游万里,醒来唯有黄粱一梦。待读到神话故事里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时,才晓得古人对太空的探索早有记载。从苏轼笔下的“羽化而登仙”,再到明代万户“飞天”的探索,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早已越千年。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时光荏苒飞逝,中国人对太空的憧憬与向往没有改变,逐梦九天的脚步没有停歇。“上九天揽月”是中华民族的梦想,清晰地标注于时间的坐标上,也标刻在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上,逐梦太空,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回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当“东方红一号”凌空而起之时,多少中国人夜半三更遥望夜空,屏息凝神静听一曲《东方红》。时至今日,与古稀之年的父母攀谈起曾经的一幕,老人依旧慷慨激昂、感慨不已。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再度提起这段往事,并指出“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在百废待兴的艰苦岁月里,中国航天前辈面对风沙迎难上,铆定目标不退缩,硬是靠着笔画口算的“笨办法”把卫星送上太空,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突破。
进入新时代,跨上新征程,神州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加速推进,取得了一项项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组网,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奋斗是圆梦的翅膀,勤恳耕耘是航天试验田“摘星”的不二选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零起步,一张白纸绘蓝图,无数航天人日日夜夜辛劳耕耘、艰辛跋涉,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共同凝聚成航天人的磅礴伟力,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的辉煌业绩。浩瀚太空,遥远宇宙,留下了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神州十三号发射时的轰然巨响是最震撼人心、激荡热血的音符,那一刻,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曾有哲人说过: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初心熠熠,使命昭昭。中国航天人是征战星空、手摘星辰的英雄。
出发时秋风凉爽,回家时春晖满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抵达北京,王亚平的女儿手捧鲜花,迎接妈妈凯旋。在深情拥抱并亲吻女儿后,王亚平掏出了一颗小星星,这正是她在出征前,对女儿许下的承诺。如今,女儿的心愿终于完成,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他们,是我心中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