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山早行

(2019-03-12 09:37:36)
标签:

教育

文化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 起//征 铎,客行//故 乡。

.   

鸡 声/茅 店/月,人迹/板 桥/霜。

— — — .   ︱ ︱ — —

槲 叶//山 路,枳花//驿 墙。

. ︱ ︱    — —

因 思/杜 陵 梦,凫 雁/满回 塘。

    .      .

题解和大意: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词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他的诗与李商隐的诗齐名,时称温李。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一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流传千古。相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吟诵说明:

吟诵《商山早行》需注意“动”、“月”“槲”、“杜”、“回”等入声字短促有力。温庭筠的诗风清婉精丽,吟诵时语调轻缓,句末韵字“乡”“霜”“墙”“塘”等字要有意延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著名词作家的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2)掌握吟诵欣赏古诗的技巧与方法。

3)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和语气。

2)赏读诗词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创造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在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使学生多一份宝贵的情感经历。

教学重点:

欣赏古典诗词新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会吟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著名的文人,但有评论却说他文不如诗(诗歌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晚唐有这么一位著名的诗人,但有评论却说他诗不如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鼻祖)。他就是这样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诗词名家——温庭筠。

温庭筠极富才情,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故屡举进士不第,生活坎坷,仕途失意。然而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一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流传千古。相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  

 

二、吟诵

1)听吟诵示范,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吟,注意吟准词的节奏。

3)自由吟诵,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

4)请一学生有感情吟诵。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情感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三、解读和探究

思考一: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提醒:4处)

明确:

1)直接表现:

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思考二: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明确:早春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

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为证。

 

思考三: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 “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诗眼)

 

思考四: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

异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凄清、冷寂;温馨、美好。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虚实结合

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写异乡,虚写故乡, 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作业

1. 熟练吟诵本诗。

2. 改写本诗为白话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