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019-03-12 09:34:28)
标签:
教育文化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 里/挑 灯/看 剑,梦 回/吹角/连 营。
︱ ︱ ︱
— ︱ ︱
八 百 里/分/麾 下 炙,五 十 弦/翻/塞 外 声。
沙 场/秋/点 兵。
— — — ︱ —
马 作/的 卢/飞 快,弓 如/霹雳/弦 惊。
︱ . . —
— ︱
了 却/君 王/天 下 事,赢 得/生前/身 后 名。
︱ . — —
— ︱ ︱
可 怜/白 发/生!
︱ — . . —
题解和大意: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破阵子》,又名《十拍子》。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从浙江东阳赴江西上饶造访罢官闲居的辛弃疾,共商恢复大计。别后,二人都有以北伐为题材的词作寄赠。这首词以淋漓酣畅的笔墨描写梦境中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活,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怀;结句以“可怜白发生”陡然一转,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吟诵说明:
教学目标:
1. 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积累豪放派宋词风格作品。
2. 理解内容,吟诵全诗,体会词旨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重点难点:
1. 用激昂铿锵之调吟诵全词。
2. 体会词旨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西上饶的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有一座朴素而又震撼人心灵的墓冢,800多年前的开禧三年(1207),屡遭排斥打击,闲居数十年病逝的辛弃疾,长眠于此,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上联是说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后世人云: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弃疾为何会受后人如此赞誉?今天我们一起来吟诵并学习豪放词风代表作《破阵子
二、吟诵
1. 指导学生吟诵
注意吟准节奏、腔调。这首词应该吟出什么情感?为什么?。
吟出豪放风格。
2. 有感情齐吟诵
三、赏析
1. 既然这是一首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吟诵这首词,感受哪些地方突出了这一点?
讨论后明确:
(1)题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词牌名,本为唐教坊曲名,又名《破阵乐》,后用作词牌。在唐代为舞曲,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帜,威武壮观,有军队“破阵”之意,突出了一份豪壮。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壮观,豪迈。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连用两个比喻,这两句有实现了对仗。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4)“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不是。
2.辛弃疾的抱负实现了吗?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
有人评价辛弃疾的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往往交织纽结。
(1)“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唱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2)辛弃疾的词往往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
联系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第1,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
第2,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
第3,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
第4,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这一切,只是梦中的回想,现实中,仍然是壮志难酬,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何等悲愤!何等苍凉!结句感情从刚才的豪壮中陡然跌落,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3.读完整首词,你能理解“壮词”的含义了吗?
四、小结。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