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018-11-15 09:37:14)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七年级

岑参

强  欲  登  高  去,

                                                                        ︱  .   —  — 

无  人  送  酒  来。

—  —  ︱︱  

遥  怜  故  园  菊,

                                                                          —  — ︱   —   .

应  傍  战  场  开。

—  —  ︱  ︱ 

题解和大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吟诵说明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吟诵时要加重。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和方法: 

1.以灵活多样的诵读贯穿学习全过程; 2.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3.通过对重阳特定节日、菊花、战乱行军等典型情境的分析,感受人物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等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4.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音韵美;品位,体会意境美 

5.   教学难点

6.   进入意境,感受诗人通过菊花表达复杂情感的手法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同学们,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重阳)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登高、饮酒、赏菊)是啊,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进作者    (出示课件) 

岑参(cén shn)(约715年—770年),江陵人(今湖北荆州),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现存诗403首。 

三、文本链接     (出示课件)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757年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时未收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四、整体感知 

1.吟诵。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教师范读。学生依此正音、停顿。 

3.检查读书效果: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______,从本诗  、 、  、 等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  4.理解诗句大意。 

对照注释吟诵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 教师明确  (出示课件:)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五、诗歌精读 

1.齐读全诗 

2.解题: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 

3.“强欲登高去”,“强”当何解?(勉强),为什么会勉强?(行军途中,遭遇战乱—诗人的凄清境况)本句和题目什么关系?(点题)(板书:强欲登高) 

4.“无人送酒来”,登高咋又想起了酒?(重阳)还因为诗人又想起了一个人?(陶渊明)王弘来了吗?(借用典故——行军凄凉萧瑟)(板书:无人送酒)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同学们闭目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场景?(长安城里,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寂寞、可怜地开放) 

“遥”说明什么?(远,所在地和故园长安相距之远)“怜”字如何理解?(可怜)可怜什么?(板书:故园菊花)为什么可怜?写出了什么?(对故乡菊的眷恋,对故园菊开在战场上的怜惜。)(板书:战场开放)菊花值得联想的很多,为什么偏偏写“应傍战场开”?(扣题“行军”,新巧自然。) 

6.小组合作: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提示抓诗眼“怜”) 明确: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 

这些复杂的情感,依托哪种媒介而传达?(菊花为媒,怜菊,其实就是思乡,就是忧国,就是忧民,就是希望早日评定安史之乱,国泰民安。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 

六、【拓展延伸】  

一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仅仅20个字的绝句,同样是重阳登高,因为故园战乱未平,因为写在行军路上,写出了与其他重阳节诗作不一样的荡气回肠。自然,也收到了很多名家的点评: 出示课件: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方虚谷云:悲感。《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备见题意。 《唐诗直解》:点"战场"字,无限悲怆。《而庵说唐诗》:此诗以看菊为主,登高为宾。 你赞同哪一点?想一想,说一说。 

 七、【课堂小结】   

全诗“强”起写“登高”,后感叹“无人送酒”,“遥”字转“怜故园菊”,末句想象“应傍战场开”。四句20字,情感悲怆深沉,思路跌宕起伏,行文朴实无华,结构起承转合。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之佳作。 

 八、【作业布置】   

1.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比较,进一步感知本诗意境之美。 

2.同年九月,安史之乱得以评定,诗人又回到了故园长安,并且看到了长势正好的菊花,他会作何感想呢?请用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3、阳光学评(本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峨眉山月歌
后一篇:江南逢李龟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