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自不系舟微博《烟花三月》

(2019-05-17 10:26:28)
标签:

杂谈

源自不系舟微博《烟花三月》


      群友周一同夫妇率领同学一行三十余人,于四月底去扬州作四日游。
      前不久,一同兄将游扬州所拍美景发到朋友圈。还特别注明是“烟花五月下扬州”。
      为此,我告诉他:“古人所说‘扬州三月’是指旧历。旧历三月相当于新历四月。所以还是算赶上‘烟花三月’”。
      并劝谕他不必太计较这点时差。再说中国古诗词对于时间的数字大多是虚指。比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末必就真的是一天能抵得上三个秋天。
      需要计较的倒是“下扬州”之说。中国地形西高东低,浩浩长江东流入海。孟浩然去广陵,当然称得上“下扬州”。
      而福州到扬州,按中国人的地理观念应当是南到北,所以要用“上”字。我们福州人所说“上京赶考,走京杭运河,路过扬州”。
      “烟花三月”,这个“梦幻诗一般的时令”对中国人并不陌生。一千多年前,有一个人要前往广陵,从黄鹤楼坐船去。他的朋友来送他,一路送到江边渡口。等朋友上了船,他还不走,站在岸边,看着那船远去。
      直到船越行越远,越来越小,白帆早已消失。他还呆呆地看着白茫茫一片的江水向东流。这两个人,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李白。
      多情的李白为此作了一首传唱千古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出一趟远门不容易。武汉和扬州隔着千山万水,那时人们以为舟车劳顿,畏为艰途。
      加上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人们深知一旦别离,何时再见,能否再见,都是未知数。所以,每一次分别都可能是永别。都值得珍惜。值得在江边远远目送,值得写诗纪念。
      如今“烟花三月”,实际上是阳历四月,正逢长江进入“桂花水汛”。水量充沛,流速变快,坐船顺水,下扬州自然是一件快意之事。如果再遇上正好刮西风,船帆一挂,那就更快了。
       这种快意快意人生,李白在另一首诗里写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天时间就从白帝城到达千里之外的江陵,这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合理夸张。孟浩然下扬州要多久到达目的地?李白没有明说。
      黄鹤楼与扬州相距一千两百里。顺江而下,理论上说两天就能到达。但前提是中途不靠岸,船工不休息才能勉强做到。
      有些险滩十分危险,还要靠岸上人拉纤,船上人撑。所以一首传唱千古的《纤夫》唱出了长江的“拉纤的荡悠悠”。
      所以说孟浩然下一次扬州,绝对是一趟苦旅。现在人也不必羡慕古人那么重感情。如果他们能穿越时空,活到现在。
      他们也跟现在人一样,手里能有一部智能手机。孟浩然一上船,李白就向他挥挥手告别。
      回家躺在沙发上刷微信:“浩然君,你这一次下扬州去了。扬州多美女,还有富春包。不要乐不思蜀而不归啊!”
      福州至扬州也是远隔千山万水。要是在唐代,如何翻越武夷山都是千艰万苦的旅程。与武昌至广陵相比更是难得一行。
      可我这位朋友的扬州之行才仅仅只需四天。行程忽忽,走马观花,占得可是现代交通之便利。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