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自不系舟微博《文官考试制度源自中国》

(2019-04-16 09:01:20)
标签:

杂谈

源自不系舟微博《文官考试制度源自中国》


      科举制度,是隋代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因之。
      隋文帝废除世袭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科目》载: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曰制举,……见于史者凡五十余科,故谓之科目”。
      明清虽只设进士一科,但仍沿用旧称。世人取其“科”与“举”两字合并为“科举”一词。
      武则天主政时期,曾亲持殿试,后世仿行。并增设武举科。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考试时,则称“制科”或“恩科”。
      科场,则是科举考试的场所。当初唐太宗看见天下读书人纷纷前来应试,得意地发出:“天下英雄进入吾构矣!”的感叹。
      这如同《宋史·选举志一》:“太宗即位,思振淹滞,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李觏《送王都曹》诗:“高文健笔科场手,白发青衫宦路人”。
      诸科之中,唯以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所以一说到科举考试,人们马上就想到“举人”与“进士”这两个词汇。
      宋以后,科举考试均用经义。明清两代则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应试作文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的内容为准。考生不知自己任意发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于推行新式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延续了一千三百多余年的科举取士士制度,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图腾。而状元则是被士林奉为人生进取圭臬的主流价值的标志。
       十年寒窗甚至终生在科考场上搏杀,为了就是功名二字。家喻户晓的“范进中举”故事,虽说是小说,却也说尽了士林科举之路的艰辛。苏州府云和县县试第一名的试卷,这只是考秀才的第一步。题目就叫做《并坐不横肱》,若没有应试“制艺”的基础,还真得无从落笔。秀才、举人尚且如此,比及进士,更遑论最高等级的状元。
       状元裹挟丁士林“求售”或“立功”的诸多人生诉求。所谓“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则被视为幸福的最高境界,“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则成为士林文化价值取向的最高梦想。
       作为国家选拔“公务员”的一项制度,科举并不是选拔“著名文学家”,而是选拔优秀的治国理政的人才。
      这就造成了士林人格的两重性。尤其是状元,首先应该是政治的,然后才是文化性情的。两者如果错位了,对国家而言是“事故”,对状元个人而言就是“故事”。
      近代中国确实落后了,但人们片面的把落后的原因归咎于儒家思想和科举考试。经过一百多年的沉淀和反思,如同现在中国人重视国学,如今孔子学院已经开遍全世界。
      同样地人们对“科举制度”也有了新的认识。过去人们把“文官考试”认为是英国人发明的。其实不然,“科举考试”是中国文官考试的首创。
      “科举考试”的不足是考试的内容,而不是它的形式。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应当为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遗产而感到自豪。

       不系舟Non-moored boa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