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自不系舟微博《徐寿的创意》

(2019-04-14 11:12:39)
标签:

杂谈

源自不系舟微博《徐寿的创意》


      记得初中上化学课时,化学老师给我们讲居里夫人发明镭的故事。“镭”这个元素,是居里夫人于1902年发现的。
      但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朱盛镭是万历年间人。明万历五年(1577年)被封为永和王。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元素周期表。
      放着几千个常用汉字不用,明朝王爷为什么会起这么冷僻的名字?这得拜他们那位开明太祖朱元璋所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老爸名叫朱五四,爷爷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五世祖朱仲八。都是用出生日期命名的名字。这在古代特别在元代,只有最底层的贱民才这样取名。
      朱元璋称帝后,对于祖上这些名字深恶痛绝。生怕自己的后人也取这么简陋的名字。于是,朱元璋就给子孙写了二十四首五言绝句的诗。供后代子孙取名用。
      他要求皇室子孙起名时,名字的第二个字必须按照诗的顺序往下排。定了第二个字还不够,朱元璋想既然他儿子们的名字都是木字旁。
      于是又决定,皇室子孙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就以五行当偏旁。子辈取名用木字旁,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木生火,孙辈就用火字旁;火生土,曾孙辈就用土字旁;土生金,玄孙辈就用金字旁;金生水,五世孙用水字旁;水生木,六世孙又回到木字旁。
      以此类推,老朱定好了他后代名字的偏旁。这下老朱家子孙就能起高大上的名字吧?
     但老朱没想到,他的子孙们太能生了,以至于到明末,一些皇室成员已经沦落为贫民甚至乞丐了。所有才有“皇帝也有草鞋亲”之说。
      一开始还能用“铭”“钰”“钧”等相对好听的字命名。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字不够用了。怎么办?造字。大批生辟字就被造了出来,
      这就出现了老朱家子孙所用的字可以凑成《元素周期表》里的名称。所以就把明太祖朱元璋封为化学界的“先知”。
      让他的后裔创造了这么奇葩的名字。而数百年后的另一个化学天才徐寿,更使得朱氏子孙的名字“流芳百世”。
      徐寿,江苏无锡人。字生元,号雪村。出身寒门,年轻时首应过一回童子试不中。后逐弃八股制艺,转攻数学、医学等讲求实用的格致之学。
       清咸丰五年(1855年),徐寿时年三十七岁。在上海墨海书馆读到英国传教士合信所著《博物新编》,书中概括介绍了近代西方气象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从中受到很大启迪。从此他便开始了对西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久而久之,他“于西学具窥见原委,尤精制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他被荐入曾国藩幕府,参予安庆军械所的造船工作。首制成我国首艘木制“黄鹄号”轮船,给中国长了脸。
      清同治六年(1867年),江南制造局内立翻译馆。徐寿与华蘅芳等在这里与传教士傅兰雅等合作。开始了大量的西洋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
      在此后的17年中,徐寿把全部精力贡献于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徐寿是清末著名造船家、化学家与翻译家。他的译著为“欧西文明输入我国之滥觞”。
       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翻译,特别是翻译元素周期表。当时门捷烈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刚刚传入中国。徐寿担当起了元素译名的翻译工作。
      这些元素中有几样是徐寿知道的,比如金银铜铁锡。他发现,这些元素都是金属,名称都是“金”字旁。因此,他就以此为范例,为翻译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定了一条规矩。首先是根据以谐音为主,会意为辅的原则。给西方通用的化学基本物质名称及化学术语确定出相应的中文译名。
      在徐寿翻译元素的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正式命名的化学元素,计有64种。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除了金、银、铜、铁等物质中国古时已有定名外,其他绝大部分元素并没有汉字名称。
      徐寿在翻译《化学鉴原》一书时,在寻找合适的汉字为元素命名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于是,他采取音译的方法,取元素西文第一个音节的读音而造新字。凡金属元素加“金”字旁,根据这一原则,将64种元素成功地译成中文。
      在徐寿翻译元素的同时,北京同公馆也翻译了《化学鉴原》,其元素译名没有用音译而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这些新字奇形难辨,都没有得到流行。
      相比之下,徐寿的译名删繁就简,要准确、贴切得多。如锌、镁等字,人们一看偏旁就知是金属固体,再按汉字半边读音原则,就能很容易的读出它的音来。
       此外,徐寿还编著了《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收录3600多条中英对照的化学名词及术语,为后世的化学翻译提供了基础,是近代重要的化学翻译参考书。
      徐寿对于整个西方化学元素的翻译,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徐寿制订的纳、钾、锰、锌等49种金属元素名称,绝大部分沿用至今。他所立的译名原则也被后来的翻译者继承。
      近日,中科院发布了元素周期表四个新成员113号、115号、117号、118号的中文名。它们的汉字书写及读音分别为:钅尔n;镆mò;石田tián;气奥ào。
      其命名方式亦延用徐寿当初定下的翻译规则。
      所有元素中凡是金属的,翻译时都采用“金”字旁。除了金属元素外,另有一大类是气体元素,他自然而然地定出第二条规矩,即所有气体元素都使用“气”字头。剩下的都是用“石”字旁。
      这时,徐寿也遇上了当年明朝朱姓皇室一样的问题:字不够用。而且元素不像明朝皇室可以用常用字来命名,以免产生歧义。假设某个元素叫着“钱”,那“用很多钱打造一柄宝剑”,这句话到底有几个意思?
      究竟是说花了很多钞票打造一把宝剑,还是说用“钱”这个金属打造一把宝剑?。
      因此,徐寿只能挑选一些不会产生歧义的冷僻字来翻译这些元素。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足够的生僻字。直到有一天,他听人说,朱元璋为子孙取名立下规矩可供参考。于是他翻开《明史》,看到了那些王爷的名字后大喜过望。马上根据元素英文名的谐音,选出了适合的元素用字。
      金属这一块元素算是解决了,但在“石”字旁与“气”字头上这些元素的字,再也没有人能够帮的了他。
      徐寿想,既然明朝皇室可以造字,我凭什么不行?于是,他就按照自己当初定的规则,填补了全部元素周期表中的缺字。
      但有两个是例外:一是“汞”字,汞虽然是金属,但没有用“金”字旁。因为汞是液态的,而且这个字古已有之。另一个字是“溴”字。非金属非气体,本应用“石”字旁,但它的形态一般是液体,所以用三点水表示。
      从此,每当有新元素被发现,中国人都会按照徐寿当初立下的规定来翻译。而谁能想得到这张元素周期表里,还有着明太祖老朱的一份功劳?
       由于徐寿翻译的化学书籍数量大、质量好、内容丰富、含盖面广。优于其他化学方面的译著,因而影响扩及海内外。
      日本曾专门派柳原前光等学者来到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拜访徐寿,并购买徐寿的译本带回日本仿造发行。日本翻译的化学书籍中,就有许多译名参译徐寿的译法或相接近。
      徐寿一生致力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他的儿子徐建寅、徐华封受他的影响,也致身于近代中国的科学事业。
      徐建寅成为著名的工程机械制造专家,徐华封后来创办肥皂厂等化学工业。二人都跟从徐寿翻译了无数科学书籍刊行于世。
      徐寿一生所做的大量工作为建立我国近代化学科学打下了基础。他渊博的造诣,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将永载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册。

     不系舟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