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节赶上阳光灿烂的好天气,时运不错。在清明节偶遇这样的艳阳天,实在令人欣喜。春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意浓浓。
中国清明节是一个凝聚着多元文化的节日,它至少有六种含义:
一为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节,万物勃发,一派生机。
二为农事,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佐证。过了清明,开始农忙。
三为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节,本是我国非常悠久的民族节日。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寒食。后寒食与清明逐渐合并为一节。
四为踏青,当此桃花盛开时节,人们纷纷外出踏青郊游。
五为民俗,清明射柳,本是一种寓军事于娱乐的节日活动。〔清代〕富察敦崇著有《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城民众,还荡秋千,嬉戏为乐。
六为扫墓,祭奠先人,表达哀思。
总而言之,清明期间,既有慎终追远的情感寄托,又有愉悦赏春的年初全家外游;既有追思先人的忆旧悲伤,又有清新明丽的欢庆景象。
先人已逝,后人还要继续生活。这就如〔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诗所写的那样: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当然,清明扫墓是普遍的民众社会心理。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感恩”上面。西方有感恩节,我倒认为中国的感恩节其实就是清明节。
中国从古至今,历来提倡孝道。所以清明扫墓,向为国人所重视。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有象中国人这么看重。
《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始于事亲”。为什么要事亲呢?道理很简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对子女有生养、抚育、教导、慈爱的恩德。所以对待父母,生要孝养,病要孝治,死要孝葬。而清明时节要孝祭。
古人很重视孝道,认为“五刑三千,不孝为大”。扫墓祭祀即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举动。
如前所说,清明节的伦理文化价值应当是“感恩”二字。清明祭奠先祖、先贤、先烈,皆重在感恩。对先祖要感恩,对先贤要感恩,对先烈要感恩。
感恩自然重在“敬”字上面。儒家学说重视“敬”字:“修德之功,莫大于敬”。所以要敬天、敬地、敬祖、敬民、敬业、敬己。统而言之,一句话:敬天法祖,施惠于民。
我国清明节的优良传统也传到周边汉文文圈的国家。如越南、日本、韩国和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国华人社会。同样在清明节隆重祭祀祖先,与中国无异。
台湾同胞每逢清明节也不远千里来到大陆,慎思追远,祭祀先人。甚至到陕西黄帝陵参加民族祭祀活动。表达大中华的爱国情怀。
因此:念念敬畏,时时敬畏,事事敬畏,处处敬畏。是故心存虔敬,行必谦恭;做人处事,谦虚谨慎。圣人的修为箴言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这些都值得人们记取,终身受用。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