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到了,看到满大街都在买清明粿。想着就提笔写一篇有关清明节的博文。纪念逝去的亲人与故旧。
清明踏青,全家人肩负锄头,手提着纸钱香烛和供品。成群结队地去给老祖宗扫墓。
一路上,小孩子们被鲜花吸引,沿途蹦蹦跳跳,手里全是摘的鲜花。大人们也会随手摘些嫩绿的蕨菜、蒲公英、苦莱等时令野菜。最让人喜欢的要数满山头上的水牛花和艾菜。
这些野菜在春季里,绿得像翡翠。它们略带绵性,须用手一颗颗地采摘收集。带回家洗净、捣烂后,放入糯米浆拌匀,放点糖或盐,就可蒸成咸甜两种的清明粿。
现蒸现吃,若油炸或煎,那种香甜润滑的滋味,自是美味佳肴都没法比。原先每家每户大多自己做。如今大多数人都是到街上去买。
由于这种菜只有在清明节前后才能生产。所以大家都把这种菜叫着清明菜,做的食品就叫清明粑。又叫清明粿。
福州话叫“斋zhe”。我小时候,记得我家每逢过年蒸年糕时,妈妈也会弄一些“斋”。福州人年供时,还会把这些“斋”扔到门外给野鬼吃。所以就叫着“鬼抢斋”。
我在南平生活这么多年,原来每逢清明节,都是我岳母亲手做清明粿。后来她把这门手艺传给我老婆。每年的清明节也都会做上一屉的清明粿尝尝新。
清明粿有多种做法,各地的名称也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是用艾叶汁调和糯米制成。因此外表都是黑绿色的。
做清明粿并不一定要将清明菜捣烂。其实用刀把它切碎,再用糯米浆拌匀加点糖,放到锅里去蒸也行。那味道才叫清香,柔嫩滑口,保证吃起来回味无穷。
如今。我也学会了煎清明粿、炸清明粑这些时令风味小吃。还学会了炒清明菜,而且越做越美味。只是,无论我做得多好吃,总觉得不如岳母做的清明粿。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