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星云大师,俗名李国深,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19日生于江苏扬州。
星云大师是行伍出生,国共内战后期,随国军败退到台湾。后皈依佛门,法号悟彻,中国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
星云法师有爱国情怀,对中华文化和佛学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在布法时,星云法师举历史上有名的灵云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的故事。
灵云志勤禅师(生卒不详,活动于唐末五代),福州长溪(今霞浦)人。初礼大沩,久末契悟。
时长庆大安禅师于沩山充当典座。一日,灵云经行见桃花灼灼,因而悟道。平生疑处,一时消歇。于是作偈诗一首,来表达此时心情: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落,直至如今更不疑。
沩山禅师见了灵云的悟道偈旨,反复诘问,遂与之印证。传为长庆大安禅师之法嗣。并教诲之: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比灵云禅师还早些年的唐朝另一位比丘尼到各地参禅之后,回来见到庭院中的梅花,终于顿悟: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大多数的禅师多以日常生活为机缘而开悟。譬如永明延寿禅师听到柴薪落地声响,而豁然开悟:
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并大地,余露法王身。
再如香严智贤禅师在锄田地,偶拾一瓦片,往后一掷。瓦片击中了竹子,“空”地一声,他便悟道。脱口而出: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南宋时的张九成,夜半听到青蛙鸣叫声。悦然大悟,写了一首著名的偈诗:
春天日下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
正与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
这就是闻天籁而开启了智慧。种种前贤的证悟昭彰如在耳目。试问我们在平常生活中,究竟听到了多少天籁之声?
最后,再讲讲虚云禅师悟道的故事。这位虚云老和尚,七十多岁那时,驻锡于陕西翠微山。一日清晨,淘汤下锅。盘起腿来,结跏趺坐,等着饭煮。
哪里知道这一入定,就整整入定了一百八十多天才出定。刚出定时还不知时间是何时?翻开埋在雪堆里的锅盖,一看才记起半年前煮的饭已经发霉,腐烂掉了。
如此专心一致,心天地念。才能深入禅理,证悟菩提。
以上这几位禅师的悟道,以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尤为世人所称颂。故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争颂桃花。
有人甚至将桃花当饭吃了五十年。唐代张旭偶然看见挑夫抢在公主出行的队伍前面过路,从而悟出草书运气的方法。
如果自己也想有所成就,天天去山中看桃花,每日跟在挑夫后面等着瞧门道。难道就能瞧出门道来吗?怪不得一有名家出现,人人争着要签名。原来是想沾名家的气。得名家的真传罢了。
殊不知,灵云禅师看见桃花前,已踏踏实实修炼了三十年。张旭看到挑夫过路时,书法早已炉火纯青。
见桃花、遇挑夫,都只是引线罢了。主要还是靠自己一辈子不懈的努力。
这就如: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课。一次,小李白看到一个老妪拿着一枚铁杵放在磨刀石上磨。李白看了半天,问道:“老奶奶,你在做什么啊?”
老妪答道:“在磨针”。
小李白又问:“这样要磨到什么时候啊?”
老妪一边磨针,一边开导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小李白听了老妪的开导之言,突然顿悟。从此刻苦读书,终于成就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小时候,我也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大肚汉,肚子饿了。他吃了第一个馒头不饱;又吃了第二个馒头,还不饱;当他吃了第三个馒头后,感觉饱了。
然后,他不无感慨地悟道:“早知道我就要吃这第三个馒头就饱了”。但是没有前面那两个馒头垫底,光是第三个馒头会饱吗?
有些朋友终日无所事事,浪费时间。有的无聊到看木匠做桶;有的看师傅修理自行车。凡此“看做桶”的或是“看修车”的,最终都看不出什么门道。
所以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都应当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事。
不系舟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