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场有一套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时,雍州长史卢承庆,升任为司刑太常伯,受命考核朝廷内外官吏。
     
有一个官员负责督运粮食,但遭遇大风而翻船失米。卢承庆对其考核结果是:“监运损粮,考中下”。只见那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
     
卢承庆看重他的雅量,就改写了考核结论为:“非力所及,考中中”。然而那人既无喜容,亦无愧词。卢承庆又改写了考核结论为:“宠辱不惊,考中上”。
      
就这样,中下-中中-中上。三次考核结论不同。考官不仅看重被考核者之政务得失,还连带考核其人品、人格。
     
据《水浒传》记载:同样是考核,押送花石纲的青面兽楊志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杨志,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流落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皇家修御花园,去太湖边搬运假山石,叫着“花石纲”,赴京交纳。
     
不想杨志时乖运蹇,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就杨志一人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
     
与押运粮食相比,押运花石纲乃不急之务。其责任应当更轻。若比照卢承庆的考语,似应当为“监运失石,考中下”。或“非力所及,考中中”才适当。
     
但杨志碰到的考核官不是卢承庆,而是殿帅府太尉高俅。须知,这位高太尉是剥皮出生,为人苛薄。所以杨制使倒了大霉。
     
对此,司马光在最后补充说:治国首要是用人。但识人连圣贤君主都觉得很难。如果仅仅依靠绩效考核,总有人利用考核的规定钻空子。所以用人最根本的还在上位者必须做到公平、客观、明智。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