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贾谊,李商隐《贾生》的诗句马上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诗云: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前200-前168)少年得志,英姿勃发。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屡屡被贬。正因如此,反而成就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司马迁所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样记述:贾谊为洛阳人,时称贾生。十八岁时即有诗名。因能“诵诗属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二十二岁被汉文帝征召为博士。入朝一年,便超迁为太中大夫”。
贾谊因才高,为人所忌。故遭朝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转为梁怀王太傅。
贾谊是汉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员,虽弱冠登朝,却以非凡的才干与勇气上疏汉文帝“改正朔、易服色”,要求全面改革西汉初期已不适用的政治制度。
在其著书中,针对当时朝廷面临的巨大隐患和难题。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消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皇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南下攻掠。
后人称道贾谊的政治见解、学术思想、诗文和经济方面的建树。而对于他的“三表五饵”的平匈之策多有贬义之责。
如班固即认为:“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后人对贾谊此论也少有人问津。但依我之见,其实贾谊之论有很多独特的见解。
贾谊为解决汉初匈奴屡屡犯境的难题,曾向汉文帝上“建三表示,设五饵”与匈奴单于“战德”的建议书。
这些建言体现出贾谊“华夷一体”的思想,力主“尊王攘夷”奉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怀柔政策。以华夏的文化优势“用夏变夷”的夷夏观点解决边患问题。
因此贾谊面对匈奴侵扰所提出的制夷之策,实乃先秦儒家夷夏之辩的题中本有之义。而“三表五饵”战略背后的思想逻辑,也与先秦儒家的相关理论和思维模式如出一辙。
贾谊认为匈奴百姓与中原百姓一样,都是汉天子的子民。“泛爱众”的爱民如子,当然应当包括蛮夷在内,这本是正确的抚边思想。但不被重视采纳。
而对于西汉王朝来说,理想的汉匈系是“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的闭关自保政策。与先秦时期“王者无外”不同,汉廷对待匈奴的态度是“外而不内,疏而不戚”。
在汉匈关系上已经退缩到只求自保的闭关地步。两相对比,足见贾谊的大国大儒气质与胸襟。是何等的了不起。
其制夷之道并非如后世所非议的那样迂腐空疏,非仁人之用心。而是秉承先秦儒家的天下情怀和文化自信。试图以物质为载体,向匈奴输出汉朝的华夏文明。以达到教化匈奴的目的。
这种“用夏变夷”的和平战略,是儒家经典“夷夏之辩”观在汉初现实政治中顺时而为的产物,理应与董仲舒、何休、司马迁等人的相关学说并列,在汉代的夷夏之辩中占有一席之地。
正因为贾谊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无法实现,当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时。渡湘水,借凭吊屈原为名,实“亦以自喻”。在长沙三年,有鸮飞入,止于坐隅,又作《鹏鸟赋》。为时人所称颂一时。
贾谊平生著述颇丰,所著的政论文章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皆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后已散佚。今人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其中《过秦论》历为高中文言文必读课文。老师一般要求学生把要把这篇古文背下来。由于我有间断重读古文的习惯。所以这篇文章至今还能琅琅上口背下来。
不系舟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