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自“不系舟”微博《官箴碑》

(2019-03-01 10:31:04)
标签:

杂谈

源自“不系舟”微博《官箴碑》


      中国历史悠久,从秦代实行“郡县制”,朝廷对全国各地定期派出官吏,实行“封官执守”。所以具有丰富的“官箴文化”。
      据考证,“官箴”的始作俑者是五代时期的蜀后主孟昶。他擅长做诗词,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词人。
      他十五岁登上王位,为了“江山永固”。二十一岁那年提笔写下“孜孜求治,与民休戚”等共二十四句,六十九个字的“官箴”。
       下令全体官员“一体执行”。到了宋朝,宋太祖亲写书写其中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十六个字,“赐给天下各郡县,要求刻石于公堂之南,以为执政之戒”。
      然而就是这个孟昶,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有名的昏君。在位时穷奢极欲,到了“溺器皆以七宝装之”的地步,很快就被赵匡胤灭了国。他写下“箴言”言之凿凿,目的是要下属官员遵守执行,而他自己则是例外。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这段“官箴”,古今官员对此都是耳熟能详。它的原作者是明代的曹端和年富。而大力创导者却是清代贪官颜伯焘。
      据说他在山东泰州修官舍时偶然发现了“官箴”残碑,认为可以利用。于是他亲自撰写一篇动人的《跋文》,并命人刻于官箴碑旁。这样立于自己府衙大堂前的箴文时时警醒自己。
      他的廉名很快传开,朝廷提拔他为闽浙总督。只因鸦片战争时,在英军的攻击面前临阵逃脱而被革职。
      最能说明此公不是廉吏的证据是,其被革职回籍途中,从闽浙到广东连平老家千里迢迢。亲随竟达千余人。连仆役、侍女都要坐轿。沿途馆驿,住歇招待,十分张扬。比当年的年大将军有过之而不及。有时安排酒席竟达百余桌,招待费动辄上万,十分铺张。
       擅长伪装或做戏的官员,在中国自古有之。颜伯焘大力推广“官箴碑”,行为却与“公正廉明”风流马不相及。
      晚清官场,奢糜成风;大小官员忙着赴宴席。流连忘返,称为“赶场子”,这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讽刺谴责小说中都有所揭露。
      注:文中的年大将军,指的是年羹尧。年羹尧从大将军贬到杭州将军,赴任途中,仍然摆大将军的派头。嫌沿途馆驿伙食不好。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学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