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自“不系舟”微博《北魏孝文改制》

(2019-02-19 17:54:34)
标签:

杂谈

源自“不系舟”微博《北魏孝文改制》


      东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420-581)。北方鲜卑族即今黑龙江江、嫩江流域的游牧民族逐步西迁。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在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建国立朝,史称北魏。
      北魏第三朝皇帝拓跋焘,即著名的太武帝,立志“启国承家,修官制,举俊逸。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新,以正一统”。先后灭狄胡、北燕、北凉等诸国,统一北方。
       但拓跋焘晚年颠狂暴躁,杀戮过多。不仅给他本人带来灭顶之灾,也给北魏带来严重内乱。北魏和平六年(465年)拓跋弘继位,即献文帝,时年十二岁,由冯太后摄政。
      北魏延兴元年(471年)拓跋弘禅位给太子拓跋宏,即孝文帝。此时拓跋宏才五岁,由冯太后再度摄政。
      在冯太后两次垂帘听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使北魏国势日臻。历史上对冯太后的改革评价颇高。
      如宋朝时王观国所谓“王道衰而有能复兴”者如是。史称“北魏孝文中兴”。
      中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改革成功的典范。在改制前,北魏刚从部落联盟酋长制向封建制过度,各方面均较落后。
      到这时期,官吏还没有固定薪资,主要靠收括、掠夺和皇帝随意赏赐养家糊口。所以贿赂公行、贪污腐化非常严重。
      随着政权的稳固,战争减少,掠夺的机会也少了,财政问题也越来越严突出。
      于是孝文帝仿汉制实行俸禄,在原来户调之外,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内外百官以品级高低定俸禄等次。
      全国各级官员实行薪资制度后,规定再敢贪绢一匹者即处死刑,所以官风大为好转。
      东汉以后,户籍分为士族与庶族。庶民要向官府缴纳60%的租税。士族与荫户享有特权,可以不缴。这样一来,问题是有人冒充荫户,所以国家租税流失严重。
      于是北魏颁布了“均田令”,不论官民,平摊赋税。此令限制了土地兼并,让自耕农比较稳定地占有土地。
      这样国家增加了田赋收入,也减缓了社会阶级矛盾。均田令历经北齐、北周到隋唐,施行了三百年。
       北魏立朝后,利用宗主管理地方秩序。宗主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显然不是长治久安之计。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北魏创建“三长制”。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相行。从此,中央政府的管理达到基层。后来,三长制成为北齐、隋、唐时期的乡里组织形式。
      冯太后去世之后,拓跋宏仍然不遗余力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国之初将都城南迁到平城(今山西同),已经很接近中原了。是他觉得还不够,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再南迁至洛阳,与汉族实行零距离接近,以便于同化。实行民族大融合。
      紧接着全面摒弃鲜卑旧俗,全面采取汉人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如禁止鲜卑贵族、官员及家属穿着胡装,改穿汉服。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改说汉语。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宏带头改为元宏。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天下等等。
      然而孝文帝在全面改革时,连儒家的糟粕也一并收纳。将正在被历史抛弃的汉门第制度强行移植到鲜卑社会中。在北魏培植出新的门阀制度。汉族到后来都弃之如履的东西,他也捡去当宝贝。这也是“考文改制”不足的地方。
       太和廿三年(499年),孝文帝元宏驾崩,太子元恪继位,即宣武帝。元恪一即位,没有发现国内危机四伏,却把主要精力忙着扩建新都洛阳。再就是忙于南征。
      等他把注意力从外部转到内部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北部六镇聚集的大批军功赫赫的武人。由于朝廷用人只讲究门第,他们升迁无望,所以纷纷起兵反叛。
       奉命平叛的大将军元颢是拓跋弘之孙,元宏之侄。本是皇室贵胄出身,却也背叛朝廷。并在南梁支持下称帝,反戈一击,敲响了北魏的丧钟。
      孝文中兴虽然取得巨大成功,但由于无法平衡国内矛盾。最终无法再推动下去。中兴没有演变成盛世,王朝的命运也走到了尽头。
      但是无论怎么说,冯太后主政的“孝文改制”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是值得称道的。
 
     不系舟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