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量的农村人往城里跑,而城里人却又喜欢往农村去。通过微信,失散数十年的兵团老战友联系上以后。他邀我去他的小农庄小住一段时间。
我受到邀约后,立即动身。虽然远在闽南云霄山区,但搭乘高铁,只半天时间就到。他儿子“自驾车”来接我。
一见面马上就认得出来。虽然一晃已经将近四十年,彼此脸上都留下岁月的沧桑,道道皱纹。但是音容不变。
他姓朱,大家都叫他朱老板。能说会道,文化虽不高,但走南串北,见多识广,所以十分健谈。就是谈古论今,评论时政,他也能插上话。
深山里面有远方来客,整个村庄马上都知道。而且很为他家长脸。岂不闻常言道:“主殷客来勤?”
前段日子,正好读到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句,原先还不太懂得诗人笔下“清欢”为何意?只是莫名羡慕这位文豪的从容淡定、自在安然。
直到记起这次“闽南会友”才深有体悟。原来久居闹市的人去了一个远乡,在陌生的地方流连。那里远离灯红酒绿的喧嚣,才知道清欢的难得。
我这位云霄朋友,人生经历十分丰富,胆识过人。停薪留职后回老家,在山岙里自建的小农庄方圆五十亩。自挖了一口鱼池,也有十亩。
我当即想起朱熹那首诗,情不自禁地念了起来:“问渠为何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四处找水源,原来他从山上引了一股清泉到他自挖的池塘里。还下了大本钱,在农庄里装上太阳能发电。
农庄柴门常开,小院里,葡萄架下安放着一张石桌。桌面上还刻有棋盘。屋前种了几株杨柳;几簇花丛,花朵携着馥郁的芳香。长长的藤蔓爬满半人高的木栅围栏。一副恬静的野外山庄的景象。
偶有远客来访,主人便会煮上一壶清茶,端上一碟花生米。大家海阔天空,永远听不厌的农村故事。忙碌时,他老婆名叫阿香的,会在自家农庄田野垄间挖些时令野莱和莲藕,老朱再随手钓上几尾塘鱼。算是一天的农家饮食。
愰然间,还似刚刚经历过的场景,才知道自己尝过清欢滋味。这也成了这一篇博文的亲身经历。
那天晚上阿香亲手掌勺,烹烧的一桌农家菜。吃的全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上的酒也是他家自酿的农家酒。用过丰盛的晚餐,夜幕降临,望着满天星空。
寂寞时看夜色,总是容易回想起那扇柴门。那时才突然发觉原来柴门山庄里藏着一种叫做“清欢”的品味,这是城里永远得不到的东西。
“繁华尽处,寻一无人山谷,建一木制小屋,铺一青石小路,与你晨钟暮鼓,安之若素”。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追求。但与现实而言却很难做得到。
所以不如在自己心里修一颗云水禅意的心,在烟火的气息里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
很多人喜欢安逸的生活,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林和靖的的梅妻鹤子;竹林七贤的闲坐幽篁。在红尘滚滚的世俗,我们都在被纷扰的世事消磨,很难静下心来看一片叶的凋零,静下心来听一朵花的盛开。日子久了,这种很难仿佛就成了一种习惯。
我善于“闹中取静”,在阳台上种了几株花。在自家杂物间顶上经多年耕耘,营造出一块小园圃。在暖阳的午后泡上一壶茶,在雨后的时候听雨声;在空闲的时候读古书。然后每天发几篇博文和帖子与朋友分享。自得其乐,老有事做。
让自己烦心得到安宁,在凡尘俗世里装上一扇柴门,生着微微炉火,熬着淡淡的退休闲逸清欢。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
2019年2月20日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