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自“不系舟”微博《和平古镇游记》

(2019-02-12 16:23:57)
标签:

杂谈

源自“不系舟”微博《和平古镇游记》


      我在闽北邵武插队落户。曾经与同学走过闽北的山山水水。当时只觉得农村贫穷落后。在村落中,偶尔看到一两座大瓦房,就知道是大户人家。我觉得和平古镇是闽北拿得出手的一处。
      当时看不怎么起眼的和平镇,其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自唐代以来,历设里、乡、分县建制。
      所谓“分县”建制在中国行政区划中是少有的。很多人对此并不怎么了解。主要是针对一个县的范围太大管理不了,分一部分出来单独建以便管理。
      闽北邵武和平古称“禾坪”,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禾苗旺盛”之意。我们到那里,果然一览无余。
       和平开发很早,汉代已有村落,鼎盛于唐宋,明清时建城堡。面积达0.43平方公里。
       现今古镇内仍有明清古民居三百余栋,多为微派建筑,造型精美,保存完好,堪称古建筑的“活化石”。
      古镇拥有众多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谯楼、大夫第、和平书院、聚奎塔等均为经典建筑。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庙庵宫观、祠堂及义仓。为我国保护最好,最具有山村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被誉为“全国罕见的城堡式村寨”。
      和平古镇也是“太极宗师”张三丰的出生地及童年成长地。“江夏黄”开山鼻祖黄峭的开宗地及“黄峭宗族文化”的发祥地。
      古镇现存有两座谯楼。为东谯楼与南谯楼,分别介绍如下:
      东门谯楼,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乃古镇居民为防范山贼土匪,自发集资建成。城堡围墙,就地取材,多为鹅卵石、麻石砌成。高二十米,经过将近五百年的风雨,古堡壮观犹存。
      我猜想多少学子从古谯楼门洞走出。迎送多少古镇喜忧。而文革后期,多少知青又从古谯楼门洞进入,要在这里度过漫长的知青岁月。留下的却是耐人寻味的人生印记。
      南谯楼位于南门。《旧志》云:“入闽三道,建州通浙为险道,漳州通海为间道,以邵武为隘道”。
      历史上作为沟通省外的一条古隘道“愁思岭”,出入闽省。出南门,可经大埠岗到将乐,由将石圩往泰宁、建宁、宁化,可达连城、龙岩、漳州等闽西南各地。
       古镇有多处大夫第,现择一二介绍之:正好我也是衍派江夏黄氏。此处的黄氏大夫第,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为晚唐黄峭避中原战乱,举族入闽,播迁于此。为第十九世孙黄映壁的宅第。该门黄氏自清雍正至嘉庆年间,祖孙三代均诰封大夫,故称为“一门三大夫”。余亦黄姓,来此只是旅游。但五百年前是一家。故入门参观良久。
      廖氏大夫第,清末所建,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大门两侧互设有回廊。左回廊有棵柏树穿房而出,有“先有树,后建房”之说。体现古人的环保意识,为和平古民居一大亮点。外大门呈罕见的斜型,取风水之说,斜对对面的“笔架山”。意为多出人才。
      李氏大夫第,建于清同治年间,建筑风格为典型微派。大门为八字牌楼。雄伟大气,占地面积为千二百平米。为和平县内最大单体古建筑。门上砖雕精美,内容包含典故、传奇、图腾。其大门顶瑞雕有凤凰,下方门两侧雕有龙。“凤上龙下”图案,全国罕见。具有典型的慈禧太后掌政的历史色彩。
       聚奎塔,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开工,历时廿年告竣。宝塔五层,高廿米,呈六角形,造型似“冲天毛笔”。意为多出英杰人才。塔内有龛,龛雕有儒、释、道人物,栩栩如生。塔名为一代忠烈,时任邵武知县之袁崇焕所题。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袁崇焕存世手迹。
       和平建制为镇,但清乾隆卅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县丞署称为分县衙门,置“分县署”和“把总署”。驻兵防守。隶属邵武府治。2002年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古镇自古读书求学氛围浓烈,文风炽盛,人杰地灵。书院始建于唐天成元年(926年),现存建物为清乾隆卅四年(1769年)重修。
      该书院一直延用到1968年。使用时间长达千余年。是闽北地区最早的宗族学校。
       该书院先后走出两名宰相、六位尚书、百三十七名进士、举人。秀才更是数不胜数。有中国“进士之乡”的美誉。
       古镇还有福建第一街之称。唐天成年间,和平主街已是闽北商埠集散中心之一,繁荣热闹,史称旧市街、昼锦街。南平市区也有一条“昼绵坊”地名。原来典故出于此。
      古街长六百六十米,宽六至八米。街中间由青石铺设,两边鹅卵石镶嵌。历经千年,青石仍旧。沿街店铺店门两边设有活动的法板门和柜台,不占道路,设计科学。素有闽省第一街之称。
      我独自一人徉徜在古街上,临近中午随便找了一家风味小吃店。点了几碗明白的小吃。其中有一碗就叫做“酿豆腐”。店厨娘看到我是外地人。还帮我照了一张相,留着纪念。
      我从厨娘的口中了解到,当时在这里插队的知青非常多。所以和平古镇也很喜欢做知青的生意。希望当年在古镇附近插队的知青能够回来重新走一走,看一看。
      和平古镇,它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遥远璀璨到今天的繁华;它是饱含南武夷乡土气息的山歌,从遥远一直传唱至今;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乡村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贵。它是视野里溢满诗意的家园,让人似乎在画中,心却早已游离远方。

      不系舟 Non -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